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林以凱
品格養成的工作應該是從小就必須開始做起,但是因為現今社會上講求自由、自主的風氣,使得品格教育容易與八股的思想教條畫上等號,而造成學生漠視、甚至反其道而行。這種現象在大學生身上很容易看得見,有的學生在教室內使用手機,無視於老師正在上課,有的學生在公共場合吞雲吐霧,甚至隨手亂丟煙蒂,而有的學生更誇耀自己的電腦功力,所以作業在下載網路上的資料後很快就完成了,這一些例子,都說明了學生的品格及價值觀實在有必要再加強,也說明了大學實施「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為了落實「品格教育」,本校鍾任校長積極推動「禮尚往來─校園禮貌運動」,獲得師生熱烈的迴響;台灣大學亦在今年度新生入學時,以四項行為準則勉勵學生,希望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同學們能以此準則作為自我行為要求之依據,這四項準則分別是「考試不作弊」、「作業不抄襲」、「自行車不亂停」、以及「教室附近不喧嘩」。此外,台灣師範大學要求學生到校上課要注意穿著儀態,在教室裡不要出現短褲及拖鞋;世新大學希望學生多關懷弱勢,多進行社區服務的工作;清華大學要求一、二年級學生一律住宿,學習與團體共同生活;元智大學推出「經典五十」教育課程,希望學生透過閱讀,提升人文素養、品德及獨立思考的能力;成功大學則以「感恩」作為校園的核心價值,並遴選努力向學、熱心助人的同學擔任「品德天使」。許多大專校院致力於推動「品格教育」,從架設網站、開設課程、成立社團、到規範學生的校園行為準則,無不希望學生重拾對「品格」的重視,並內化於個人的特質及外在的行為表現。
「品格教育」包含了三個重要的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個人的特質、修養、與行為規範,它包括了誠實、負責、守信、及同理心等;第二個重要層面是指人群生活中,人與人間各種行為的法則,它包括了尊重、合作、領導、及服從等;品格教育第三個重要層面,則是指個人和整個國家社會的關係,包括了社會責任、關懷弱勢、及社區服務等。綜觀現在大學生在品格方面的表現,除了守法、誠實、負責、感恩惜福等外,筆者認為可以再加強下列三個地方:
一、尊重他人:在現今社會,自由、自主的氣氛瀰漫,導致個人非常重視自我權利的存在與實現,但卻也同時忽略了別人應該要有的權利。每一個人是因為其獨特性而能獲得別人的尊重,但在獲得別人尊重的同時,也必須要學會尊重別人,如此才能獲致一個和諧的社會。
二、關懷社會:許多大學生花費時間在課業、人際關係與休閒活動上,但對於社會上弱勢家庭關懷、環境保護及社區服務等,卻很少投入。學習對社會付出關心,不但能提升自我的人文素養,也能生活在一個充滿溫情的環境中。
三、團隊精神:筆者在課堂上常用公幼考試內容的繁雜與考試流程的緊湊,鼓勵學生在校內修課時要廣結善緣、在參加考試時要組成團隊,但也有學生質疑,考試是一種競爭,團隊的型式會不會阻礙了個人成功的機會?其實不然,組織團隊意即組織了力量,個人的競爭力反而會因此而更大,更何況不是每一次成功都必須在自己身上,能和別人共享成功的喜悅,不也證明了自己付出的可貴?團隊生活是必須的、是證明個人價值的重要方式,因此如何和團隊共同生活、努力及分享,是大學生必須學習的課題。
由於學分總數及教育部對學程課程的規劃,師資培育中心目前並未開設「品格教育」此一課程,但所有中心老師在授課時,都非常強調身教的重要性,同時要求未來的老師,應該注意自身品格的修養及外在行為的表現,如此才能給學生一個好榜樣。本校也有勞作教育、服務性質的社團等,協助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提升自我的品格修養。了解品格教育是容易的,但是還需要將其內化於個人特質及表彰於外顯行為,才會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