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環境工程人才真的供過於求嗎?

環境工程與管理系主任 江舟峰
環境工程與管理系助理教授 章日行

近來,有項數據頗令各校環境工程領域教育人員震撼:教育部公佈台灣人才供過於求的排行榜,土木與環境工程類高居第二名,也就是以目前各校環工系培養的畢業生總量遠高於市場需求,未來畢業同學失業的可能性極高。然而,倘若環工人才真的供過於求,理論上,台灣的環境問題應已大多處理妥適,無須過多人力投入環境領域。但事實上,日前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才公佈台灣的「環境永續指數」(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Index, ESI),成績名列世界第119位,較去年退步數十名,甚至不如泰國及越南等新興開發中國家,雖然此項數據計算方式有些爭議,但仍具相當的參考價值。至少由此數據觀之,台灣環境問題的改善離世界同等經濟實力的國家,仍有段遙遠的距離。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週遭,即可感受台灣環境仍有許多不足之處:看看學校附近的溪流(污水橫流,砂石亂採)、山坡森林(濫伐濫墾)、從學校往台中市看去,其上空幾乎每天都是灰朦一片,環境保護與防治相關工作仍須大力而全面地推展實在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造成教育部推估土木與環境工程人才供過於求的原因,推測可能有二:其一為教育部應是以目前環工市場需求為計算基礎,由於環境相關投資主要緣自於政府,而目前國內經濟景氣偏低,投注於環境工程方面的預算亦相對減少,故環工人才需求面因此降低而導致供過於求的現象。其二為環境產業目前亦正值轉型期,過去環境產業以硬體建設為主,如污水處理廠、垃圾掩埋場及焚化爐等工程建設,也就是傳統的污染防制以及都市的環境改善等,而目前則以環境管理制度政策、環境生態保育及各類環境資訊整理與管理運用為主,環境產業因此必須轉型為各項資源有效的管理者及運用者。然而,教育部公佈的資料未涵蓋環境管理領域的人才,因而造成上述看似不利環境教育工作的結論。
本校環境工程與管理系(簡稱環管系) 於創系時即已洞悉環境工程教育的轉變,因而有別於其他學校採取單一環境工程的訓練,於創系初期就將環境工程與環境管理整合,企圖培育能夠配合國家經濟發展和企業永續經營所需的環保人才。環管系以招收日間部四年制學生為主,並於民國89學年度起招收碩士學生。環管系的教學課程涵蓋經濟、管理、社會學及工程控制及監控技術等領域,並透過長達一年的專題實習課程訓練具有理論及實務並重的環管人才。為方便和有效達成跨領域訓練與研究,本系集經濟、管理、環保科技和法律制度的專業教師於一堂,執行以環境管理為主軸、環境工程監測和環境資訊應用為輔的學程,使畢業生善於從事企業及政府部門的環境管理事務,完全符合未來我國及世界環境產業的永續發展需求。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