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強化專業學習與敬業精神
設計學院 鄭茂川教授
我們都知道,專業人才不是天生的,必須經年累月培養,但專業人才培育學問艱深。在目前的社會裡,大家都很重視專業技術「Know-How」怎麼去做,而忽略了我們強調「Know-Why」,日本強化專業學習中,因為其不斷澄清問題,想找出真正的問題,追根究底,實事求是,點點滴滴,是求其科學合理化,也因此才會有研究發現。
事實上,如何培養專業人才的竅門呢?重點在於六心-就是誠心、信心、耐心、細心、責任心和歡喜心,這樣各位才能由被動變成主動。衡量一所大學的教學研究水準是否出色,不能單只看目前的成就,而是要以培養多少專業人才,來作為評估的條件。因為培養越多不同的專業人才,學校也越卓越成功。我國大學問家胡適之說:「大膽假說,小心求證」,這就是掌握了六心。現在教育普及,知識的傳播,一日千里。最近,我國加入WTO以後,各行各業所受壓力必定增加,有此壓力的催逼,我們自然要有所因應,這樣專業人才不是就被用出來的嗎?要專業人才多傷腦筋,多找方法,加上研究工作的磨練,才會加速成熟,為專業培養更多人才。台塑的專業人才培育秘訣在哪裡呢?王永慶說:「賦予一個人沒有挑戰性的工作,是在害他,我覺得人的潛能是無窮盡的,給予沒有挑戰性的工作,這個人的潛能根本無從發揮,他的一生不就完了嗎?我們看這個「優」字,就是從「人」、從「憂」,人要能憂心才能變成優秀的人才,的確唯有給予相當的磨練,人才則可加速學習與成長」。孟子說得好:「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我國在二十一世紀已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什麼是知識經濟呢?簡單說是以知識作為創造財富最主要工具的經濟。知識經濟時代,主要的經濟角色是知識工作者,是專業人才,鼓勵知識工作者和專業人才使用其知識,主動地去從事創新的工作,而要注意到對新的知識的取得、整合、累積、分享、流通、更新與創新。因此,創新能力的培養最為重要,概念的創新,尋求新的點子,導致我們以後到大學教育是在追求「績效、創新與卓越」。
忙碌是最能培養專業人才,美國奧美廣告公司創辦人大衛.歐吉沛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對專業水準的要求上。嚴格的要求,催促他不斷創新而迭有佳作,且為求專業新表現而日漸精進,他回憶說:「每次寫文案時,心裡總是想著『這回真的完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專業壓力,確實使他獲益良多,而以勤勞、勤學和能幹取勝的」。蘇格蘭有句諺語:「努力學習工作不會累死人,人們是因厭倦和疾病而死的」,因此要求專業水準的壓力,是認真學習工作,達到專業水準後,才能得到心靈的安適。其實,讓學生們多傷腦筋,有壓力,雖然覺得不夠好,但做出『苦味』來,才會不斷求進步,終至獲嘗美果。這是我所培育專業人才須採行的選擇方法。
藉由別人的引導,的確可以加速學習的腳步,但最切實的磨練,仍來自專業工作的考驗。一般而言,特殊的才華是上天賦予你的,但綜合性的能力,則來自後天的學習訓練與努力。但不管你的才華與能力如何,最主要的是你的學習態度,尤其是你的專業、敬業和樂業的精神。法國哲學家巴斯克說:「人是一根脆弱的蘆葦,但卻是能夠『思考』的蘆葦」,的確,經常思考,以各種角度來改進,而且人生有三寶,終身學習是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反省是繼續思考,追求至善的境界;終生運動是身心健全,開啟百福之門。
除了各種要求與壓力外,亦應運用正面獎賞,以實質的誘因,來造就專業人才,進而產生良性循環。的確,「人是活在掌聲中」。日本戰國時代就有位深諳此道的名將---加藤清正,他底下有位智勇雙全的飯田覺兵衛。據飯田回憶說:當我第一次上戰場,雖然僥倖立下汗馬功勞,但眼見許多戰友捐軀陣亡,心理上難免也有幾分恐懼,心想不當武士為妙。可是,一回到陣營,清正公馬上誇獎我說,你真了不起,功勞不少,真是大家的楷模,並且立刻送我一把象徵榮耀的寶刀,於是我打消了不幹的念頭。奇怪的是,每當我真不想再幹時,清正公總會及時送我戰袍或獎狀,且一再誇獎我硬是要得。週遭的人也跟著讚美我,投以羨慕的眼光,所以,我又改變了心意,一直到清正公家裡出事,我才得以從戰場上退下陣來。事後想起清正公真是會激勵人。為何我們不會給專業人才漸進的激勵,就像我國少棒→青少棒→青棒→成棒的進步一樣,應該給專業人才一段進級的緩衝時間,否則不但無法成功,且會壞了大事。因此我們可以說:「學習工作是強化專業人才的動力,敬業忙碌是培養專業人才之母」。現在,我要感謝在場的同學們認真聽講,用心學習。最後我提出九個字:「不要怕、不要停、不要悔」,與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