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成立北溝故宮文獻基地 研討開創文化資產保存新契機

【本報訊】霧峰北溝,是戰火中流離遷徙的國寶文物,最後的落腳之處,也是台北故宮的前身,守護著人類文明的珍寶。「北溝故宮」在1950年建成,1965年台北外雙溪故宮博物院落成啓用後,才正式走路歷史。在地方人士及北溝文化協進會的協助下,通識教育中心特別舉辦「北溝故宮的重整與再生學術研討」,邀請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及國家文藝獎得主、朝陽科大學門講座教授莊靈進行專題演講,另有來自國立中興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及本校的學者,以及長期推動保留北溝故宮歷史記憶的臺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北溝文化協進會之專家發表研究論文,盼能開創文化資產保存的新契機。


 副校長賴奎魁表示,本校所在地就是北溝,今稱吉峰,在地人士希望重整北溝故宮,學校與地方共存共榮,因而肩負推動北溝故宮研究的重責,而這也是海內外第一個針對北溝故宮召開的學術研討會,意義非凡,未來,本校更將全力協助地方保存珍貴史料,成立北溝故宮文獻基地,為搶救文化資產盡一份心力。


 朝陽科大人文暨社會學院院長劉振維表示,故宮文物於1948年底至1949年初分為三批運抵臺灣,在臺中糖廠倉庫暫存一年後,1950年起,全部文物即遷往臺中霧峰吉峰村 (今吉峰里)北溝,直至1965年臺北外雙溪新館落成後運往新館,在北溝存放16年,期間因故宮文物盛名,成為當時國內外學者研究、參觀及接待外國元首之重要場所。北溝故宮所保管的文物,幾乎是中華五千文明的精髓,文物來臺,也豐厚了臺灣文化的內涵,也吸引了全世界重視中華文明的愛好者,極具歷史價值。本次研討乃是探討整個故宮歷史中最為忽略的北溝一段,期盼藉由不同學術領域的學者專家,以通識教育之思挖掘此中相關人事物的意義及價值,不僅包含歷盡艱辛護送文物來臺的二十餘位先賢,也要探究北溝地方人士進入故宮服務者。未來希望能藉由北溝故宮對文物的保護、清點、出版及展示,所建立的「北溝精神」,即延續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前故宮博物院長馮明珠(右)與本校人文暨社會學院院長劉振維(左)合影, 拿著北溝故宮老照片,述說歷史記憶。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