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古琴學者蒞校研討 為世界古琴研究發聲
【本報訊】延續前兩屆(2009台中霧峰、2010香港)的古琴學術研討會成果,通識教育中心今年再次與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共同主辦「2011『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跨領域、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獲得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與松山教育事務基金會之補助,9月30日至10月1日一連兩天於本校舉行,來自海內外之古琴學者,除論文發表外並安排古琴現場演奏,為熱愛古琴之學術同好進行一場音樂文化之思辯。
統籌此次研討會的通識教育中心耿慧玲教授表示,「古琴」是中國傳統雅樂樂器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2003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足見其在文化上的地位。此次研討會邀請了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日本、美國、瑞典、德國、英國、義大利及台灣等10個國家及地區共計34位學者,安排8場共34篇論文發表,會中穿插4場古琴演出,由7位享譽國際的古琴演奏者上台演出,其中包括瑞典琴學家林西莉(Anna Cecilia LIndqvist)、建立專門古琴網站(http://www.silkqin.com)之美國獨立學者唐世璋(Francis John Thompson, Jr.)、中國藝術研究院吳釗研究員、香港容氏琴派第五代琴人容克智等,盼能藉由不同學術領域的學者對於古代中國文人之古琴的音樂深蘊、音樂美學及其人文精神進行探討,並促進不同學門對「古琴」、「音樂美學」與「人文精神」等概念進行交流,促使古琴這項文化遺產受到重視。
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徐志輝教授表示,近年來本校主辦多場古琴學術研討會議,均獲學者及民間古琴愛好者熱烈迴響,已逐漸取得台灣在世界古琴學術研究的發聲權。今年古琴國際學術研討與交流邁入第3年,希望能以通識教育的立場,主動結合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從統合的角度進行古琴的學術研究,將傳統中國士人琴與文人琴的文化重新建立起來,重新詮釋與探討古琴音樂的深蘊,擴展古琴文化的研究領域。
2011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貴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