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朝陽數十載 慈愛典範深植人心

我們敬愛的宋時選董事長4月18日病逝於台北振興醫院,享壽90高齡。全校師生雖然心中萬分的不捨,但知悉他老人家安詳逝世,可謂是福壽全歸。以基督教的眼光來看,宋董事長確實榮享天年,榮歸主懷,是美好的人生歸處。

一、擔任本校董事長專心奉獻於教育事業
  宋董事長出身於教育家庭,熱愛教育。因此他以教育的愛和熱情,來推動青年工作。同時,他也以基督的聖潔和恩典為名,以社會工作的方法,來開拓青年群眾的愛國思潮,教化廣大基層民眾建立儉樸與服務的生活觀。
  民國80年,本校初步規劃設立之際,楊創辦人即敦聘宋董事長來校指導校務開展,逐次與校長、師生共同建構學校純樸優質的校風:「敬重師長、慈愛學生、講求禮貌、重視整潔、追求卓越、團結和諧等校園文化和教育價值。」

二、宋董事長來朝陽對師生的關懷與勉勵
(一)對創辦人的協助與鼓勵方面:
  最近本校為楊天生創辦人出版了一本見證教育智慧與教育理想的專書,從這本書上,我們可以讀到宋董事長明白的告訴楊創辦人說:「創校辦學是人生中最幸福、最有價值的大事業,這種大事業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命,改變一個人的心靈,可以為台灣這塊土地的青年人帶來知識,帶來智慧,帶來財富,最後帶來幸福」。
  其意思是創辦大學猶可比擬建造一座大教堂,從這個大事業的開展上,可以推動人生最重要的關懷、奉獻與施愛的價值;從而可以使得我們生活的土地,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溫馨和諧;當然整體國家命脈的強大綿延,乃至於人類文明的傳遞,也就在大學教育的具體成效上。所以宋董事長讚美楊創辦人「轉動朝陽樹人成功背後的那雙手,是朝陽師生的共同貴人。」
(二)對歷任校長的指導方面:
  本校前任校長曾騰光博士、楊濬中博士與本人常常接受到宋董事長的關懷,勉勵與指導。其一,我們雖是科技大學,但不要忘記人文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根本,我們要培養出有道德和操守的有為青年,而不是單純在專業上有傑出表現的青年。其二,對家庭弱勢、資質平庸或者情性特殊的學生,要特別挹注資源,給予行政上的支援。我們要把每個孩子帶上來,也就是讓每個青年上進,都有正常成長的機會。其三,重視校園和諧,營造出讓每位老師都樂於在朝陽奉獻所學的環境氣氛。
(三)對教職員同仁們的關心方面:
  宋董事長參加學校重要儀典集會,每次都會勉勵全體同仁說:「你們共同創造朝陽的成效與榮譽,這是何等的辛苦,是何等的傑出,是如何的令他敬佩。他要我們老師,只講黑白對錯,不要有意識型態之別;把作育英才,把沒有開竅的青年變為有用的社會主幹,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志業」。
  他老人家最常用的方法,是讚美,是鼓掌,是為大家打氣。宋董事長要大家注意健康,不要過度勞累,更要兼顧家庭生活。他認為唯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才能全力把精神和智慧放在學生身上,放在個人專業的發展上,放在學校的永續發展上。因此在董事會上,凡有提及同仁們的待遇議題,他都站在同仁的立場,全力支持讓同仁們有更優渥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

三、結語
  在5月10日的追思會上,我們似乎還感受到宋董事長勉勵的聲音還在耳朵繚繞迴旋。記得今年元月18日,他老人家專程抱病南下,他身體虛弱的坐在輪椅上,參加學校的期末工作檢討會,他還是鼓起精神一如往昔的感謝大家、關心大家注意健康。這臨別的一刻、臨終前一席話,對校園工作的我們,句句都是經典期許,話話都是親情關懷。
  董事長他以有限的軀體承載他對人的慈愛,對人的關心,對土地的認同,對青年學子的盼望。他這種至高無上的價值,在他個人的言行舉止上,自然流露。當然,也讓我們學會這樣美好的功課,我們追悼他老人家生前的志業,同時也是一種自我勉勵。秉持宋董事長的懿德情操,學習其為人處事的精神標竿,更上一層樓,讓自己活的更有意義,更有尊嚴;讓朝陽的明天比今天更美好,更進步。

座落於救國團溪頭青年活動中心之石碑,即為民國66年宋董事長親筆所題。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