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工營作品展趨光 體驗新世紀金工創作魅力

【本報訊】「粉撲可以變別針?」「擲茭變成珠寶吊墜?」「印章可以攤平折疊?」這些創意都是來自國內各大專校院、中小學教師、金工工作室負責人與民間工藝師與金工創作者,歷經180個小時的密集培訓後,首度以「趨光」作為主題之「2008金工創作國際交流菁英培訓營作品展」。
 國立工藝研究所鑑於國內新金屬工藝的發展已日趨成熟,委由本校工業設計系來承辦「金工創作國際交流」三年計畫。其中,趨光作品展更因台灣建築設計及藝術展演中心的協助,而展現出更好的台灣金工創作樣貌。擔任計畫主持人的工業設計系蕭明瑜老師表示,2008金工創作國際交流計畫的菁英培訓課程,展覽題目以昆蟲「趨光」的生理特徵發響,表達新世紀金工創作者傳遞傳統與觀照現實的積極態度。本次參與展出的創作者集結了台灣金屬工藝界各地菁英,不但是首次由台灣文化發展出的金工文化商品與金工首飾創作 ,也是近20年台灣金工界第一次以台灣文化發展的大型聯展。
 共同擔任計畫主持人之工設系曾永玲老師進一步表示,此次融合當代藝術創作與技藝工法的培訓課程,由澳洲Jam Factory當代工藝設計中心金屬設計工坊藝術總監蘇羅蘭(Sue Lorraine)、美國奧瑞岡大學藝術系主任凱渥格麗(Kate Wagle)、「東京銀器」創辦人石黒光南三位外籍講師與ZAMAMA金屬物件工作室的工藝家陳煜權、楊夕霞共同授課。回溯台灣過往歷史與檢視台灣文化元素與地理人文特色,在將其特徵帶入作品的創作與設計當中,使金工珠寶作品更多一層文化的意象,使用的創作媒材也更加多元化。

金工培訓營學員何長江的作品「骰杯」,把擲茭變成珠寶吊墜,運用現代藝術「拼貼」的觀念,結合民俗圖樣,賦予飾品玩賞趣味。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