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動態
校友e話
研究生涯經驗談 應外所校友分享
應用外語系碩士班95級校友 林偉玲
如果你問,為何要唸研究所?大部分的人都會回答:「繼續深造」;至於為何要繼續深造,答案不外乎是「取得碩士學位」。然而,這就是真正的答案嗎?其實,攻讀碩士應該是將大學時期所培養基礎能力繼續延續下去,並且藉由研究及論文的撰寫來建立獨立思考能力,享受沈浸於學海之中的自由。同時,為了將來能夠更深入、更專業的從事研究工作奠定紮實的基礎,我特別以過來人的身分,給有意攻讀研究所的在校學弟妹一些生涯規劃建議如下:
一、若能學習更多知識,修業期間長短可以不是問題。
以碩士生而言,原則上最快可在2年時間內完成修業及論文撰寫。然而,時間長短應依個人需求而調整,延長修業年限不僅能夠有更多學習的機會,亦有更充裕的時間,周延的完成論文。
二、把握研究課程,多多向教授請益。
研究所課程,人數通常較少,此時若能事先預習,準備問題,並且訓練自己在課程討論中舉一反三,不斷反應,提問及提出想法,更能深刻體會「學習」的意義,亦更能夠享受做學問的時光。
三、針對研究方向請教興趣領域相關專業教授。
決定指導教授之前,可先思考個人研究興趣所在,收集並研讀相關文獻,向該領域教授請益,深入討論相關研究問題。
四、利用校內、外圖書館以及網路資料庫資源。
除了校內圖書館、校外圖書館及網路亦可提供許多資源,只要能夠取得所需資源,路途再遠也是值得的。
五、盡可能訓練自我獨立思考,勿完全依賴指導教授。
研究過程是碩士生訓練自我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歷程,研究生切勿將指導教授視為理所當然應該直接將答案餵食給自己的褓母,指導教師應該成為在關鍵點上適時指點迷津的重要角色。若研究生能事先準備好研究過程中的問題訓練自己思考、洞悉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便能夠有效利用與指導教授面談請益時間,亦更能激發出更多獨到的想法。
六、完成論文草稿後,應不斷地重複檢視、校正。
在呈交論文給指導教授與提出論文口試前應把握每分每秒,不斷仔細地重複檢視論文文章,尤其是在用字遣詞、錯字、論文格式等均需多次檢查、訂正(尤其外語系論文需以英語文撰寫,更加需要)。
只要能夠按部就班一步步完成,相信一定能夠從中獲得非常好的學習經驗和研究方面的成長,將來,無論繼續攻讀博士班或是求職,必定能有不錯的加分效果。
系友動態
●營建工程系
恭賀14位校友通過96年地方政府公務人員特種考試,榜單如下:
四技校友顏明樟(88級)通過三等考試地政(高雄市);碩士班校友王丞達(90級)、碩士班校友許銘元(92級)、四技校友江基閔(90級)、四技校友黃陳全(90級)、碩士在職專班張永義(95級)、二技進修部校友(89級)卓大平等6人通過三等考試土木工程(台灣省中區);碩士班校友梁瑞盛(89級)通過三等考試土木工程(台灣省南區);碩士班校友洪卿玲(88級)、碩士班校友沈韋佐(95級)等2人通過四等考試土木工程(台灣省中區);碩士班陳威宇(95級)通過四等考試測量製圖(台灣省中區);碩士班校友李俊男(93級)通過四等考試土木工程(台灣省東區);碩士班校友王少濂(91級)、碩士班校友吳俊鴻(93級)等2人通過四等考試土木工程(台灣省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