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論壇─培育影視創作菁英 傳播藝術系閃耀國際影壇

傳播藝術系主任 安碧芸
 
 由於近10年來台灣教育環境的轉變,各大學為了經費與招生上的競爭,紛紛開設傳播相關系所。傳播學者翁秀琪於民國96年在《台灣傳播教育的回顧與願景》研究中指出,民國80年至89年間,是台灣傳播相關系所發展最為蓬勃的十年,期間每年至少有一個傳播相關科系成立。


  本校傳播藝術系創立於民國84年,為台灣地區技職院校成立的第一所傳播相關科系。成立之初,原名為「影視傳播系」,當時為建立發展專業特色,在課程規劃上多強調於電影及電視創作領域之專業技能培養。隨著傳播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及因應國內外丕變的影視製作環境,民國86年便更名為「傳播藝術系」,此一改變擴大了本系的定位,除了保有原先的電影、電視領域外,更將影視創作的表現層面延伸至廣告與新聞兩個專業領域,提供學生於畢業後更寬廣的就業選擇。


  由於傳播與媒介的應用和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台灣地區之後陸續設立的傳播相關系所,逐漸走向資訊科技化、科技化及數位化,名為「資訊傳播」、「多媒體設計」或「視覺傳達設計」的系所越來越多。如此一來,許多校內外的人士對於「傳播藝術系」的性質及教學內容與前述的系所,尤其是「視覺傳達設計系」產生了混淆。簡言之,「視覺傳達設計」系所以設計為發展基礎,結合平面設計概念而推廣至數位媒體設計中之視覺傳達相關領域;而傳播藝術系則是以人文美學思維為發展基礎,影視製作流程(前置、製作、後製)為課程規劃主軸,作品則以動態影音創作為主。


  以台灣傳播系所現況來看,一般大學(高教體系)多偏向理論知識的學術發展,而技專院校(技職體系)則偏向就業技術養成。而傳播學是一門特殊且活潑的學門,與其他學門相較,傳播實務層面的訓練(如攝影、剪接、採訪)相對的重要許多,因此技職體系內的傳播相關科系的發展並不輸給高教體系,更或者可以說,這些技職體系的傳播畢業生為台灣的傳播業界帶來了一股新的力量。而與其他技職院校的傳播相關科系相較,朝陽的傳播藝術系特別重視學生影視藝術創作能力的培養,並以理論與實務並重之教學方向,訓練出對傳播理論、製作、藝術涵養及人文素養皆有相當程度認識,並具備思考與創新能力的專業創作人才,而非職業學校之「匠」才。


  積極鼓勵學生創作作品參加國內外競賽為傳播藝術系的另一重要特色,每年學生的作品均獲多項國內多項獎項及入圍的肯定,單以2006至2007年為例,金穗獎、女性影展、柯達影展、2007教育影展等國內重要影展競賽都可以看到朝陽傳播藝術系學生作品的身影。近年來更開始朝向國際影展進軍,其中《擬貓態》於2007年入圍北歐著名短片影展—丹麥哥本哈根國際短片影展,《少年不戴花》入選法國里昂亞洲電影節Asian New Wave單元及獲得愛沙尼亞非專業電影節影展特別獎。


  在進入21世紀後,新的科技發展衝擊了傳統的傳播概念及影音的製作與展演方式。為因應這股世界性的潮流並競逐於如此的趨勢,行政院推出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以發展「兩兆雙星產業」為主軸,一舉將文化創意產業及數位內容產業推向國家總體經濟發展的前鋒位置。其中,影音創意產業將於其中扮演起舉足輕重的角色。影音創作產業並非高度勞力密集之產業,而是屬創意及專業知識與技能研發、應用及整合之產業,其人才的養成並非一蹴可及,除了技術的訓練外,深厚的人文素養更是必需。傳播藝術系所培養出的學生正具備了如此的條件,但要於如此高度競爭的產業中立足,除了原本在校的訓練養成教育外,學生的世界觀及與國際對話的能力將是左右自身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