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鍾碑誌研究20餘年 通識中心主任耿慧玲備受推崇

【本報訊】在外人看來,生僻古奧的一方方碑誌,對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耿慧玲來說,卻能解讀出許多鮮活的訊息。由於獨鍾碑誌研究20餘年,耿慧玲主任10月24日特別接受大陸西安碑林博物館邀請,參加「紀念西安碑林920週年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以「西安碑林收藏與台灣碑誌之比較」為題發表論文,同行的通識教育中心劉振維老師亦以「由台南朱文公祠二碑記論清代台灣的教育方向」為題發表論文,獲得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


 耿慧玲主任表示,她自1997年首次到西安,對於西安碑林就有深厚的感情。2003年受邀擔任西安碑林博物館客座研究員和「隋代墓誌銘匯編計畫」的顧問,第二次來到西安,也開始每年造訪西安碑林。「隋代墓誌銘匯編計畫」由國家文物局立項補助,為當年度中國大陸重要文化研究課題,至今年該計畫已完全結案,出版《隋代墓誌銘匯考》六冊,又正逢西安碑林920週年紀念,因此對參加此次研討會十分期待。


西安碑林是中國最大的石質書庫,也是世界上成立最久且系列收藏中國歷代石刻資料的寶庫,它收藏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民國等各代碑誌石刻三千多件,宋元孤本、善本拓本難計其數,凡重要書法家之石刻均經歷代士大夫、儒臣有意識的收藏於此,同時由於碑林現址即為宋代孔廟所在,故而也成為儒學資料展現的重要據點,近年又徵集了六尊北朝佛像,加上漢唐石畫像、石雕,西安碑林可說兼具歷史文化、儒家學術及書法、石刻藝術為一體,是一座舉世罕見、魅力無窮的特殊博物館,肩負著傳承中華古老文化的重大歷史責任,也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核心。


 專長為金石學的耿慧玲主任進一步表示,金石學興起于北宋,從歐陽修開始,就強調石刻可正史傳之闕誤,可知時政之得失,見文風之遷變,觀書跡之精妙。碑誌石刻除了無可比擬的書法藝術性外,還包含了大量社會民俗、道德信仰、宗法禮儀、婚姻繼承、族群遷徙等方面的豐富訊息,值得作多層面的探討。而她所從事的碑誌研究,在台灣可謂是「冷門中的冷門」,但她卻痴迷於此20餘年,且頗有心得。近年她主攻課題是「台灣碑誌」,因為研究台灣碑誌,可以了解儒家思想文化如何在異地傳播、融合並發展。


 耿主任說,台灣現存古碑兩千多方,時間跨度為400年,基本是明清碑誌,保存完好。這些碑誌充滿海洋文化、民族關係、開墾形態、移民問題等內容,與碑誌所在的時空有密切關聯,為研究那個時期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比如清朝時台灣原住民不識漢字,加上吏治敗壞,故而碑誌之立,就成為台灣地區重要的公文依據。


 耿主任在通識教育中心的辦公室牆上,懸掛著一幅精心裝裱的碑林拓片,正是碑林同仁們贈送的新出土「唐迴元觀鐘樓銘」,該碑為柳公權真跡,她說,這是她熱愛與專注的中華道統文化研究,希望這些碑誌研究的心得,能與更多同好分享。

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耿慧玲(第二排左四)與劉振維老師(第三排右二)赴西安參加紀念碑林9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獲熱烈迴響。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