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雜誌】被小朋友叫老師,是一種自我肯定!「爺奶老師」計畫如何培訓退休者當有薪助教,找到熟齡第二路徑 (銀管系)
文/顏理謙 圖/鄭堯任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離開職場以後,如何培養新專長,不但能發揮自我價值,還有薪水可領?朝陽科技大學與彰化縣勞工處合辦了全台第一個培訓高齡者成為幼兒園「爺奶老師」之計畫,經由紮實的學、術科訓練和進班實習,首屆共有33位學員完成訓練,可以進入幼兒園擔任幼教老師的助教!
退休後的生活方式有很多,除了遊山玩水,進入幼兒園擔任助教,被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圍著叫「老師」,也是一種好選項!
「近幾年,國人平均退休年齡大概落在61~62歲。退休以後的健康壽命,至少都還有10年。再投入就業市場,也是找到生活重心的一種方式。」朝陽科技大學幼老共園推動中心執行長、銀髮產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鄭堯任說。
朝陽科大是全台第一所推動幼老共園社會創新的大學,至今已超過12年。在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補助之下,2020年到2023年底,全台已有63所幼兒園舉辦過幼老共園一日體驗營,還有8所幼兒園曾開設全學期幼老共學課程達一學期以上。
而透過專業培訓課程,培養出一群有熱情、有潛力的退休長者擔任幼教老師的助理,成為幼兒園裡的「爺奶老師」,甚至成為未來銀髮日間托育服務的工作人力,就是實踐幼老共園理念的重要開端。
鄭堯任指出,培養爺奶老師,不管是在提升高齡就業人口,或是促進健康老化方面都有正面意義。
首先,相對於日、韓和歐美各國家,台灣65歲以上的勞動力不到10%,有待積極開發。「另外,我們調查了高齡者的就業動機也發現,很多人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價值。」他表示,健康老化可以從生理、心理和社會面來思考,除了身體勞動,退休者重新回歸職場、擁有社會關係也很重要。「他們的重點不是收入,其實是追求自我實現,找到自我定位。」(相關閱讀:彭樹君專欄|如何讓人生前半場圓滿,又能開拓全新下半場?原來是同一道理)
爺奶老師發揮專長、獲得肯定 找到人生的第二路徑
第一屆參與爺奶老師培訓者有27位女性、6位男性,年齡集中在60~69歲,也有少數為70歲以上,學員們幾乎不具有幼教相關工作背景。
這套培訓課程包含74小時學、術科訓練,以及12小時幼兒園進班實習。課程中,除了傳授幼兒園教學助理員的必備知識,也進一步學習到幼老共學和幼老共園的核心價值和實行方式。(相關閱讀:退休當保母志工,幫年輕父母解決托育困境、自己也療癒!永和民權社區如何實踐共生社區理想?)
爺奶老師們聚精會神地上課學習。
鄭堯任強調,通過培訓的爺奶老師並非正式的教師或教保員,而是作為幼兒園老師的助教、助手,成為兼職補充性人力,薪資以幼兒園時薪計算。
不過,也有2位學員通過培訓、進入幼兒園工作之後,進一步燃起在幼兒園擔任正式幼教助理的夢想,因而報名參加彰化縣政府舉辦的幼兒園教師助理研習課程,取得正式資格,把興趣變成專業。「他們希望提升知識,讓自己更符合就業現場的需求。」
此外,學員們也會將自己原本的專長融入幼兒園教學現場。
他分享,有位學員會古箏,一開始僅是彈奏古箏給小朋友聽,後來帶著大家認識古箏、練習撥弦,還在律動課程中擔任兒歌伴奏。另外,有位學員本身是茶道老師,進入幼兒園實習時,便教導小朋友認識茶道、學習如何奉茶。這位學員剛開始去幼兒園時負責行政庶務,並擔任老師的助理,後來因為茶道專業而轉換身分,變成幼兒園的茶道老師。
鄭堯任指出,對於爺奶老師來說,薪水只是作為個人補充性收入,並不是最重要的事。「發揮專長、被孩子們叫『老師』是一種自我肯定。這會是老年人生的第二路徑。」
爺奶老師與小朋友互動,並教導孩子如何奉茶。
「隔代教養」和「代間教育」不同 家長也需要適應和學習
當然,實際推行「爺奶老師」計畫的過程中,難免遇到一些困難。鄭堯任指出,最直接的挑戰便是學習與家長溝通。
「家長對『隔代教養』有負面觀感。有些人反應,爺爺、奶奶會不會寵壞小孩?長輩如果失智,會不會亂打小孩?還曾有人問:如何防範長輩有戀童癖?」
他表示,雖然這些狀況屬於少數,家長的擔心也並非完全無法理解,不過需要先釐清,「隔代教養」和「代間教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代間教育是透過不同世代的合作、交流和對話來共同學習,隔代教養則是由祖父母代替父母的職責照顧孩子。」
他分享,代間教育課程中,曾安排一次包粽子活動,讓長輩帶著小朋友練習包粽。「包粽子的技巧、節慶意義等都是很寶貴的社會資產,也具有文化價值。」此外,由於現代社會多為小家庭,少有三代同堂的機會。如果能創造機會,讓孩子們和社區裡的長輩相處,不僅可以學習母語,也能增進孩子與自家長輩之間的親密感。「有家長回饋,小孩參加了幼老共學班之後,在家會更主動地叫阿公、阿嬤了。」
以爺奶老師為起點 期待幼老共學、共園的未來
鄭堯任表示,爺奶老師只是一個起點,未來希望能在此基礎之上,繼續推廣幼老共學、幼老共園。例如,1976年日本江戶川成立的第一間結合安養中心和幼兒園的機構,以及位在美國西雅圖、結合代間學習的安養中心聖文森特(Providnce Mount St. Vincent),還有英國倫敦的聖莫妮卡(St. Monica Trust)安養社區等都是實踐幼老共園的重要場域。
「台灣高齡少子化、小家庭多,長輩和孩子互動的機會少,透過代間教育,可以把家庭教育的價值找回來。」另一方面,台灣新生兒數持續下滑,2023年新生兒創下13.5萬人新低,但老化速度卻是全世界第一名。未來,幼兒園的空教室是否可以轉型為高齡教育、托老環境?(相關閱讀:全台第一個國小教室轉型日照中心!大同福樂學堂老少共學經驗,如何化解「學校變安養院」的疑慮?)
他指出,幼兒園同時有照顧和教育功能,但目前的托老環境,多半以長照思維思考,許多長輩在日照中心、安養機構等長照系統裡,大多只是接受單向照顧。「但是有許多還不用照顧的長輩,需要的是教育和一部分的照顧,就像孩子一樣,在幼兒園裡學習、發展、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