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管理教育與個案教學

企業管理系主任 徐茂練

管理教育致力於組織績效的問題,組織包含企業、政府、非營利組織等,績效一般是以效能與效率來表示,效能指的是做對的事情,也就是產出正確的成果,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是效能;效率指的是運用對的方法,較具體的定義是產出與投入的比值,運用良好的排程降低生產成本則是效率。
管理的目的是績效,其手段是人力、資金、設備等資源之分配,資源分配的理論基礎是經濟學,人力資源需要倚賴激勵、溝通、領導、團隊運作等技能,其理論基礎來自心理學、社會學與政治學;其次,績效表現的對象乃是組織經營實務,亦即管理教育需要將知識技能發揮於企業實務上。司徒達賢在「為管理定位」一書中,指出管理學的上游是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下游是組織經營的實務議題,管理學位居其中從事整合的工作。
個案教學是一種能夠滿足上述條件的教學方法,透過個案教學的討論過程,了解、診斷問題、評估或提供解案。明玆伯格(Mintzberg)在「MBA=/(不等於)經理人」一書中,便相當強調個案教學的重要;哈佛大學在1920年成立個案發展中心,1921年出版第一本個案集,開啟美國管理教育個案教學正式的一頁,往後便開始積極推動個案教學。目前美國個案教學的普及率高,我們的各大專院校也都在推動個案教學活動。
技職體系大學之特色,應比高教體系大學更注重理論與實務之平衡,個案教學成為技職校院更為迫切的教學方法。本校企業管理系便相當倚重企業個案。為落實個案教學特色,企業管理系的許多專業課程,諸如管理學、經營管理實務等,均引用個案作為討論的素材。其次,為了提升個案教學的動機與技能,我們舉辦教師的個案教學發表會與產學研討會,並邀請雲林科技大學、東海大學等校對個案教學有經驗的教授到系上演講,更鼓勵老師參加推動個案教學單位所舉辦的研習活動與個案實驗教學。第三,企管系也結合東海大學、靜宜大學、逢甲大學等各校企管系,主辦中區管理個案競賽,強化個案教學效果,並增進師生的交流,該項競賽獲得各校師生高度的肯定。
企業管理系在推動個案教學過程中,也累積經驗,編輯個案教學參考手冊,主要參考原則如下:
1. 個案分類與收集:
個案的類別可依教學目的、語言、問題性質與深度等原則分類,作為選擇個案教材之依據;個案可透過採購、教師撰寫、舉辦研討會或個案發表會來收集。
2. 學生對象與引導:
不同學生對象有不同引導方式,例如大學生無實務經驗,需多一點引導,並重述課堂概念;MBA較有自信,需接受挑戰、質疑;EMBA具實務經驗,但較缺乏理論模式概念,需給予一些壓力,並引導其他同學相互評述。
3. 教師定位與角色:
依據中山大學劉長勇教授的看法,教師在個案教學中主要的原則為引導而不控制、參與而不干預、整理而不修正、鼓勵而不強迫。教師在個案教學中的角色定位是用正面的態度來參與及鼓勵,啟發創意性的思考,或是透過持續追問題、原因的過程來引導。
4. 課堂氣氛之掌握:
個案討論是一種團體合作的問題解決方式,因此需要維持課堂上協同合作的默契,以及發展良性互動的討論氣氛;當討論過程中出現失序、情緒低落或失焦時的現象時,需加以排除。
5. 課堂陳述的技巧:
可運用投影片做為溝通工具,陳述的內容最好與課堂成員所熟悉的理論、觀念、與經驗,並運用結構化方式進行有條理的陳述,使課堂成員容易掌握觀點,做更深入的討論。
6. 分析方法的運用:
善用各種個案分析的方法,諸如系統分析方法是運用投入、程序、產出的系統觀,來看待個案問題;行為分析方法是運用行為科學的觀點,來分析人的價值觀、行為風格、認知標準、社會結構等如何影響組織運作;決策分析法是運用管理科學模式如決策樹、損益平衡等進行分析。
7. 討論心得的整理:
一般個案心得的內涵包含個案所提供的事實經驗、個案分析適用的理論依據、個案問題的解決方案、個案討論所歸納出的共通性觀點,需加以分類整理,個案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法、討論要領等心得,也值得累積,以供分享。
個案教學對於管理教育而言,實有其相當的份量,在聯結理論與實務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上述個案教學的架構下,我們有很好的參考依據,也相當努力執行,畢竟我們的經驗仍屬有限,有待持續的推動。為了強化個案教學的效果,許多創新式的教學方法可以在這個架構之下加以延伸,例如運用競賽、辯論等方式,以獲得更深入的分析效果;運用網路平台進行,擴充討論的成員,分享更多內容。總而言之,個案教學對於管理教育而言,值得大力推廣。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