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中元祭陣頭 傳播系獲獎燈車遊行轟動基隆

【本報訊】配合一年一度基隆中元祭登場,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今年首度推出「福爾摩沙中元祭」系列活動,為了讓國內外青年認識台灣傳統文化,並透過青年與傳統互動,讓在地文化青春化,青輔會今年規劃了一系列「探索台灣」行程,其中最熱鬧的重頭戲「雞籠中元祭」,本校傳播藝術系學生所設計「創意藝閣」獲獎燈車,也首度參與「青年新陣頭」的遊行。
 在熱鬧開引下,代表青年們的創意藝閣正式上場,首先上場的是本校燈車,以「中元普渡煲湯祭」為名,構想用西方萬聖節的南瓜結合日式的泡湯習俗,將原本在地獄成為懲罰之一的油鍋以詼諧的手法包裝成為一種享受的概念。結合了東西方鬼怪,如南瓜怪、河童、雨傘怪、紅鬼及殭屍,一同在南瓜裡頭泡湯享樂,呈現和樂融融的景象,象徵著中西文化合併,如同現今的地球村般,彼此和平共處。
 獲獎燈車的團長,傳播藝術系大三學生張維琳表示,班上19同學在該系陳美合老師的指導下,憑藉著對美術單純的興趣,徒手組裝出心中的藝閣,以「煲湯」作為藝閣創作的主軸概念。張維琳強調,要能創作出活潑而又靈活的鬼怪,創作素材變成為最主要的關鍵,形塑造型由鐵絲手工凹折而成,所以同學們在製作的過程中,往往會被銳利鐵絲勾破手,內部的鋼架則是水管,以及利用廢棄雨傘為環保素材,作支架用。大家先在學校內將主體零件製作好,並情商海洋大學租借校內一塊場地後,再從台中把零件運到基隆組裝,學生們花費半個月的時間製作、整合,作品中充滿在地文化特色、環保零件運用與學生們的創意,有別於傳統燈車,讓「中元普渡煲湯祭」成為遊行當中最受歡迎的創作品。
 指導老師陳美合表示,藝閣的引入,相傳是由信徒從中國泉廈引進台灣,至今約有三百年的歷史,隨車遊街表演的「電子花車」,是從傳統藝閣中得到靈感所演變而來。學生參與中元藝閤遊行,是與校內「文化傳承與創新」課程做結合,在課堂上有和同學講解在地文化的精神,又想培養學生國際觀的概念,才提出這樣的構想。陳美合老師強調,學生參與民俗祭典,有助於學生了解台灣本土文化的精神,透過文化活動的接觸,讓孩子體驗傳統文化的過程,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傳播藝術系榮獲青輔會所舉辦的創意藝閣徵件優勝作品─「中元普渡煲湯祭」,參加基隆遊行時,受到群眾夾道歡迎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