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小學減班超額談學校管理危機

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曾素秋

歷年來受到少子化之影響,許多公立中小學逐年減班,班級數影響了學校教職員的編制數,是故「減班」必然得面對教師「超額」,不管是學校層級、教育行政當局面對減班超額往往如臨大敵。


「減班超額」一案之所以受到關注,往往在於超額教師之分發困難與教師工作權的保障;然而減班超額所涉及的學校組織運作,卻是學校經營管理潛藏的危機,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防範。一般大約在每年4-6月處理減班超額問題,蒞時約2-3個月,學校處理減班超額教師時,學校各單位的成員都受到影響,不管是即將超額的老師、未獲超額的老師甚或參與教評會的教師、學生、家長,他們站在不同崗位上,承受減班超額的隱憂。


首先,對教師而言,「減班超額」雖然目前仍由各縣市教育局統籌,給予超額教師分發他校,然而教育當局也一再重申,若未來超額教師過多,無法分發,將不排除「超額資譴」的可能。不管是有意願超額或無意願超額的老師,只要學校面臨此一局勢,老師們都得承受工作環境的不確定感,超額老師不知要被分發到那個學校?如何適應新環境?今年未超額教師,明年是否仍然得面臨這個問題,學校一直減班,會不會併校?自己工作權是否有保障?再者,由於教師自願或非自願成為超額教師,牽涉教師本身之利害關係極鉅,在協調的過程當中,往往成為分裂教師情誼的導火線,影響了學校的組織氣氛。


對家長言,持續減班超額學校,代表辦學績效不彰,在學生人數逐年下降的情況下,學生素質很難保優汰劣,反而是劣幣驅良幣。社經背景高的家長,多不願意孩子進入一所班級數過少的學校,不僅缺乏競爭力,也沒有足夠的教育資源。再者,教師的不確定性也帶給家長危機感,一所逐年減班的學校,老師隨時面臨超額,高教師流失率,無法保障學生受教權。


對學生而言,減班超額所帶來的教師流動,讓他們的求學歷程一再面臨教師更替,師生間的情感、信任感,往往在教師的異動下,無法受到妥善的照顧及適時轉移。再者,學校逐年減班,教育經費逐漸下降(學校補助經費視班級數而定),設備環境無法改善,學生受教品質相對降低。學校減班也造成學生對母校的認同困難,因為不知何時,學校會因規模過小而遭裁併。


對學校行政言,「減班超額」問題影響到學校各層面之運作。首先是教職員對學校的認同,一所無法保障教職員工作的學校,教職員們憂心著即將面臨超額問題,無法對學校產生認同感。部分成員受到離去效應影響,輕忽手邊工作,部分成員可能受到同仁離去效應的影響,必須承擔過多的工作,致使學校運作失當,效率減低。教師也常因逐年減班,覺得缺乏成就感,深感努力工作未必能帶來工作的保障,而使士氣受損,影響教學品質。再者,學校規模變小、政府補助經費短縮,致使經費難以統籌運用,學校各項發展建設停滯。


一所逐年減班的學校其組織氣氛通常是負向、悲觀的,組織成員感受到生源減少對自身工作的影響,但是又礙於現實,無法脫離目前環境,常常人人自危。例如,部分教師在面臨此等問題時,技術性地,主動要求學校減(更多)班,以便釋放更多的超額教師,透過超額分發擺脫現實困境,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而老師則是教學命脈,教師如果放棄對學校工作的認同感,學校組織就很難順暢運作,甚至傷及學生應有的受教權。


一所減班學校所面臨的學校管理危機,誠如上述,其層面擴及行政、教師、家長與學生,這樣的危機需要學校的成員共同承擔與面對,筆者認為組織成員的認同感是破除此一危機的最佳良方,成員願意共同承擔學校減班的困境,認同學校存在的價值,認識教育工作的本質,全員通力合作,認真教學,讓生源回留,宣導辦學績效,讓社區民眾刮目相看。如果減班是大環境的趨勢,必須透過組織倡導健康正確的概念,讓教師排除減班超額隱憂,投入自己的工作。而教育當局、學校層級也應正視此等問題,讓減班超額殺傷力,不擴及無辜,減到最低,環顧減班對各層面隱憂,別因此一問題拖垮學校的發展運作。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