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 Poly美國文化洗禮 交換學生海外分享心得

美國加州州立科技大學交換學生 高小雅(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來到Cal Poly(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 San Luis Obispo)當交換學生似乎還是昨天剛發生的事,轉眼間卻已過了8個月,而我正著手寫著交換學生心得,再過不久便得打包行季,準備回臺灣。在這不短不長的留學美國生活中,與其說我在這裡學到了什麼更深研的學問,倒不如說,我實地了解到美國人和台灣人在教育與生活上的不同態度。


美國給予我最特殊的印象,不外乎就是他們真的很喜歡開Party來放鬆心情,開到不能再大聲的音樂,暢飲不完的啤酒,在他們的聚會上是必需品,因此一到週末夜晚,醉酒失態的人便隨處可見。我曾在鬧區街上,看到對搭訕不成的女生、髒話連連的酒醉少年,與倒在大家面前嘔吐不已、沒有朋友攙扶根本無法行走的少女。曾有一個美國朋友這樣的下定論:那些喝醉酒的人是想要以酒精來做藉口,做些平常不敢做的傻事。而西方人與東方人接受不同的文化洗禮,兩者也表現出不同的特質。中國人和氣,受到不平往往忍氣吞聲;美國人可不一樣,不平的事一定得當下說明白,但他們亦無時無刻展現著紳士風度,送你回家時,一定會目送你安全進家門後才離開。對於中國人而言,請人進家裡做客可是一件天大的事,非得有色香味俱全的菜色,才不失了面子與裡子;相較於中國人,美國人喜歡邀請朋友來家裡做客,即使只是一、二道簡便的菜,一樣可端上檯面,與你把酒言歡。在美國校園裡,一雙拖鞋、T-Shirt加短褲的大學生比比皆是(但聽說東岸的美國人就比較嚴謹,注重小細節了),美國人隨性的生活態度,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一一發現。


出國前,師長們鼓舞的話言猶在耳: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體驗美國人對大學和碩士教育截然不同的態度。以我的經驗來說,美國大學生的腳步雖忙,但僅只侷限於每天指定的作業與一連串的考試,教授對於大學生並不會有太嚴格的要求,但對於碩士生可就不是如此了。在經過Fall Quarter熟悉課程後,我嘗試在Winter Quarter選修二門碩士課程,這才深深體會到教授對碩士生截然不同的把關態度。以其中一門課舉例來說,教授要求我們必須繳交14篇Projects,每篇的最低要求是花二個小時去蒐集資料。雖然,最後的課業表現並不如預期,我卻從中學習到很多。台灣學生從小到大,有考不完的試,於是每個人都練就一套技巧來應對考試,卻完全忽略了整個學習的目的。尤其是工程學科,往往給於人偏重計算,於是台灣學生的既定模式是快速的解出正確答案,常常不知道整個過程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從這些課程中,我學到公式僅是讓我們用來簡化求解的過程,如果你不能清楚的定義出問題、再套入正確的公式來求解,進而對所得到的結果下正確結論,你所學的東西根本就毫無意義。從中我們可看出,美國人對生活可以輕鬆隨意,做學問可就一板一眼,絲亳馬虎不得。


美國學生也比台灣學生積極許多,他們喜歡在上課時問為什麼,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問到明白了才肯停止。在台灣,學生總會避免上課問問題,即使有不明白的地方,也是私下找老師解惑,我和大多數台灣學生一樣,怕自己成為一個愛問問題的學生。面對台灣與美國學生如此大的差異性,我不禁想到成人教育老師提到的一句話:「態度改變一切」。事實上,美國校園中,學生大多數是自給自足、半工半讀的學生,有一些甚至是工作一陣子後再回校院來受教育的,相形之下,比起有父母提供生活費的台灣學生,美國學生可說是忙碌許多,雖然如此,他們更把握自己受教育的機會,因此美國大學生的到課率普遍很高。我很幸運,是在沒有課業壓力的情況下到美國受教育,也因此有更多時間去思考,真正的求學目的是什麼。以往,對於學習總覺得茫茫然,似乎接受更高一層的教育是一條既定的路。現在,我已經了解到,高等教育是為了幫助我更精進,彌補自己不足的部份。


在San Luis Obispo生活的這段期間,有太多人值得我去好好感謝,像是羅教授和楊教授對我的噓寒問暖與照顧,和那些幫助、帶領我去體驗美國生活的好朋友們,以及待我有如親家人的室友們,非常的謝謝你們,沒有你們,我難以想像自己可以這般輕鬆的立足在美國的土地上!在這裡,我真的有很多美好的回憶,縱使它即將要成為過去。可喜的是,這一切可藉由傳承來延續,我們的離開有新的交換學生來接替,衷心的祝福你們與歷屆的交換學生一樣,擁有愉快而踏實的美國生活。

為拓展國際視野,本校工管系學生高小雅赴美國加州州立科技大學當交換學生,在當地傑佛遜紀念堂前留影。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