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朝陽優勢,我們能做什麼?

進修部主任 林建良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高等教育的鬆綁,加入WTO的影響及產業結構升級等必然因素,技職教育已面臨空前的考驗。而眾所皆知的兩大問題,更考驗技職院校的危機處理智慧,其一,在現今經濟不景氣,又逢高等教育學費大幅調高的現實下,生活境況原已不佳的中、下層家庭,可能將思考放棄就讀私立技專校院;其二,民國70年代初期人口出生率,從民國70年到民國75年的下降幅度達25%。因此,專科學校畢業人數也從90年的123,317人降至94年的62,777人,而高職畢業人數更將從民國90年的134,013人,將降到民國94年約只剩下80,000人左右。
近5年來,國內專科學校大多升格為技術學院,而於95年度又將陸續累積37所以上的科技大學,然而,高教技職體系在瞬間的膨脹,並未能同時看到上游中教技職體系同時的樂觀訊息。近年國內廣設綜合高中、調整高中職比例及國中人數下降多重因素下,高職畢業生人數,每年以平均減少3.4%的速度下滑。在外界變動之際,眾所皆知,朝陽辦學卓越、成效共睹,獨領技職風騷已逾12個年頭,辜不論為國舉才,為產業投入生命力的無數傲然成就,現實的課題,已清楚告訴我們,如何在最完善的軟硬體措施下,維繫績效,繼續招收優質人才,絕對是所有朝陽大家庭每一份子,當仁不讓的責任與義務。
若以SWOT分析來解讀,本校優勢已根深蒂固,獲得社會各界一致好評;外在的機會,也並不完全不利於技職體系模範生的我們。但在目前所知之困境中,我們必需清楚認識到外界因素的襲擊,如:大學過度開放、高中職比例的調整、學生人數遞減、台灣景氣低迷、技術應用水準提升、產業變遷迅速、國際教育開放及大陸學歷採計等現實。因此,在學校宣傳上,學校形象的再次確立是必要的,而學校的特色,諸如師資陣容、實習設備、課程規劃、乃至於生活環節的便利,更需務實、清晰、明確地揭櫫於外,並藉以強化本校競爭力。
招生策略若具體從近、中、長程三階段的時程說明,近程目標可有下列策略:(一)建立本校CIS一致識別系統:把視覺、活動、理念皆整合成一貫性識別;(二)強化媒體宣導:透過整體企劃,運用平面、電波及網路媒體管道,予以正向傳播;(三)成立招生專責單位:研究法令、問題主動呈現與解答,乃至於教授助「講」團的成立等。中程目標可強化下列措施:(一)檢視更新設備:務實檢討現有設備是否符合產業科技要求,或可運用產學合作方式,一方面促進實驗設備升級,一方面引進產業界人才協助學校;(二)系所方向調整:顧及學校競爭力及學生吸引力,必要性調整系所「系名」功能,進而一併思考逐年調整各系班級數問題,絕對有其階段性必要;(三)檢討修課彈性人數:目前修課人數的限定過於僵化,若能思考共同課程大班教學,而實習課程小班教學方式,不僅學習更有效率,開課經費效益亦可獲公平計算;(四)整合終身學習體系:確立制度方向,勾劃整合本校回流教育、社區教育、在職班、第二專長班、學分班、在職專班之體系,以網住本校生源。最後,長程目標可朝下列方向努力:(一)形成技職教育社群:建構畢業生、在校生、教師、產業人員為一社群組織,互相合作與提拔,並為學生做減少錯誤嚐試且最適切的安排;(二)與普通大學進行策略聯盟:強化學術與技術互補之功能,不僅留住技術教育實務性的根源,也提升研究能力,創造普通與技術高等教育整併後之新典範特色。
朝陽的優勢不再只是台灣第一所私立科技大學的歷史性驕傲,而是師生12年來的務實、穩健、一步一腳印的技職精神典範,誠如曾前校長所言,朝陽最大的特色是可以做夢,而且夢會實現。不僅是師長,包括朝陽的校友、學生及各界先進賢達,應該拉回這個大家庭,我們能做什麼?先從築同一個夢開始吧!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