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造優質科技大學把脈─學院規劃與整合機制及執行成效
本校93學年度自我評鑑系列專文(三)
為打造優質科技大學把脈─學院規劃與整合機制及執行成效
校務評鑑計畫專案主持人 楊聰仁
一、 前 言
在專業類學院評鑑六大項目,以規劃、整合機制與發揮教學、研究、服務執行成效為主,相互間之關聯性可圖示說明如下:
學院接受訪評的六大項目各項敘述的內容都必須有適當佐證資料說明,才能得到訪評委員的肯定,以下擬就各評鑑項目之訪評要項與內容加以闡述,希望提供學院就已填寫之評鑑資料表再次檢視之參考。
二、 組織與發展
建議參考各學院在「校務發展計畫,I. 學術單位」的願景,敘述發展策略規劃,與學校總體發展策略(精緻化、資訊化、務實化)相互配合情形,例如:精緻化-簡化學制、調整系所組織、三明治教學、菁英式企業學習、調整使用空間等。再說明學院的組織架構(院務會議、各委員會、系所、學制、教師與學生數),各項組織運作情形與執行成效(附佐證資料),學院經費支出如何支援各系所發展(參考資料「技專校院校務基本資料庫」表1與表2),建立各系所教學、研究、服務特色及學院整體性特色。
三、 課程規劃與整合
學院課程委員會的成員、任務、會議召開、會議記錄(可列為佐證資料),與系所課程委員會,全校課程委員會的關聯性,可加以敘述;課程的規劃,包括各系所必、選修科目、學分數、課程內容大綱、專業學程、次專長學程與具備基本能力的「本位課程」、「就業學程」等,協助學生在學時,培養專業基本知識,取得專業證照,參酌畢業校友、企業界需求之建議,配合師資設備,擬定合適之課程達到「畢業即就業,上班即上手」的辦學目標。
專業學程執行成效,可由學生授課意見調查、畢業系友就業、就學狀況、專業證照取得情形說明之。學院內各系所課程可配合師資、設備,互相支援整合,使有限資源可以充分發揮,建議提出佐證資料,說明學院內各系所課程之互補性與整合性。
四、 師資整合機制
師資是推動教學、研究、服務的重心,但是師資也是有限的資源,如何將各系所教師資源整合運用,加強師資的互動,是學院重點工作項目之一。此項目的參考資料為學院內各系所教師人數資料表。
學院鼓勵專任教師成長的各項辦法,歷年補助出席會議與論文著作發表人次與經費可列表佐證。學院內基礎課程、共同核心課程、跨領域學程、次專長學程的規劃與執行,可說明院內教師資源的整合運用。
院教評會提報校教評會有關教師聘任、升等通過比例,可佐證院教評會運作的適切性;合聘或協同教學師資與授課科目,可列表說明院內教師在教學方面合作的具體表現,有關學院特色研究計畫的研究群與經費提供,可作為研究方面整合的例證。
五、 設備整合機制
設備與師資都是有限的資源,如何整合、運作,得到最佳的教學、研究與服務績效,可顯現學院的整合效率。可將學院內各專業教室、實驗室所具備之軟、硬體設備,分別列表說明,設備利用情形(配合課程時數,學生數)與維護管理情形,可使用圖表或文字敘述;實驗(實習)場所與上課空間設施(多媒體教學設備)維護規劃情況,例如管理與使用辦法,設備妥善率,維護費,專人負責管理等,應敘述清楚,學校共同資源中心(如圖書館、電算中心)對書籍期刊、電腦軟、硬體設備支援的情況可加入說明。
本校各系所經費,大部分是由院經費分配,建議由院分配給系、所經費列表說明,各系所在教學、研究、服務的成效,以及引入的外部經費(國科會、教育部、公民營單位),各系所建立的特色,藉以佐證學院在院內資源分配的妥善性。
六、 教學品質機制
本校為私立科技大學,屬於技職體系,因此,教學的權重應高過於研究與服務,而教育的學生應能配合產業需求,具有「即時就業」的能力。此項目的參考資料包括各系所生師比,各系所開課總學分數與專兼任教師比,各系所實際授課總時數與專兼任教師比,各系所實際授課時數與學生比資料。可由前述課程規劃與整合、師資與設備整合,說明提升教學品質成效與管控機制。
七、 產學合作與研究之整合
學院內是否成立整合型研究中心,或是究成果相近或有互補性之教師形成的研究團隊,成為學院研究特色,或成立系所專業服務中心,提供產業界委託試驗、委託製造、委託研發等服務項目,促進產學合作。學院內各系所學術交流,亦是促成跨領域研究團隊的方式之一,有關這些要項的規劃與執行成效,學院可列舉具體陳述,衍生之經費效益或引入之研究經費可以圖表說明。
八、 結 語
學院在協助系所發展,推動學校實現辦學理念,建立學院自我特色,其規劃與整合機制以及執行效益,在各項目的要項都必須說明,同時配合參考資料,加以適當佐證;資料的正確性與完整性,各要項敘述內容是否凸顯學院符合評鑑指標,將會是學院評鑑的得分重要關鍵,希望能以最有利、最有效的方式,呈現出本校務實經營的辦學績效,得到訪評委員的肯定與重視。打造一個優質科技大學,是我們齊心努力的目標,期待大家的辛勤耕耘,在今年科技大學評鑑能夠綻放光彩。
以規劃、整合機制與發揮教學、研究、服務執行成效為主,相互間之關聯性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