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讀書與情緒

吳自甦教授

編者按:
吳自甦教授畢生獻身於教育工作,致力中國傳統倫理精神之研究與發揚,透過其生花妙筆以關懷社會、導正風氣為己任,秉持熱忱與大愛,吳自甦將個人之所有大作,連同珍愛的私人藏書包括有偉人傳記、散文小品及名家畫冊等共計822冊贈予本校波錠紀念圖書館典藏,期能造福更多的朝陽師生,圖書館為了表達感謝之意,特別於5月25日舉辦「愛書人吳自甦教授贈書展」,將他所贈之圖書展示於館內二樓新書展示區前,並邀請吳自甦教授蒞臨參加揭幕式,致詞勉勵學子。

  人類知識愈進步,文字記載愈多,對於我們追求知識則愈為方便。文字的記載靠什麼呢?古時候利用木(竹)、帛(紙),近代成「冊」的就是書了。
  固然我們求知不完全靠書,前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但那是告訴我們不要「讀死書」,而是要能「善用書」、「活用書」。因為,人類知識的累積和傳播需要文字,而記載文字的書,則是我們後人承繼前人的文化遺產最好的工具。
  今日知識發達,浩如瀚海的書籍,我們從何讀起呢?這正如莊子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追無涯,不亦殆已!」因此我們求知讀書,就不得不講究方法了。讀書的方法很多,知識的分類也很繁,我們要在這「繁」與「多」的雜亂中,求得一條通路,達到我們求知的目的,必先對於讀書、求知,有一番了解和認識。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今日讀書絕不能再一味「學而優則仕」。而求知是為了做人,做人是為了謀人類的幸福,其間的過程仍應「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各人的志趣固無須而也不可能勉強劃一,但報效國家和貢獻人群的願望應該是共同的。當我們志向定了以後,就必須讀書、求學,由家庭、學校以至服務社會。書雖不可能讀盡,固屬遺憾。但求學(知)所得的樂趣是享受不盡,而彌足珍貴的。
情緒是一種心理狀態,當我們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內在的需要,而產生反應或調適,情緒伴著上述的種種行為而發生;表現喜、怒、哀、樂,以致影響我們的內心是否安寗。讀書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刺激。因此,讀書最要緊的關鍵,還在情緒是否良好。讀書情緒的培養亦人各有異,有先天的因素,有後天的環境,所謂「生而知之,困而知之」。有的人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依然能安心讀書;有的人在萬事繁亂之中,也能抽暇以讀書為樂。更有些人,終生以書籍為伍,「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在今日這當然是學者的事,但是我們如非以「明窗淨几」、「一事不牽」才能讀書,那麼「天下事不如人意者,恒十之八九」,恐怕生長在這個時代的青年朋友,沒有幾個人能「讀書」了。
  讀書是為了求學,「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大學)。而「知止」則是我們求學和讀書的第一步功夫。有了既定的目標,才能有堅定的意志,由意志激發情緒,這種情緒才穩健而有力。「環境愈惡劣,意志愈堅強」,能控制情緒,必然能安心讀書。「定」、「靜」、「安」、「慮」、而后能「得」,道理在此。至是,我們求學的目的可以達到,我們讀書的興趣也就愈來愈高了。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如加以引申,乃說明我們閱歷愈深,知識則愈豐富。換言之,也就是啟示我們,有許多學問,在書本上是不易求到的。但這一點意思對各位同學來說,還是要以多讀書為主;因為有了相當的知識基礎,無論是否「行萬里路」,都能求得高深的學問的。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的心情是多麼地可愛喲!胸襟廣闊的人,處處有樂趣,更何況用之於讀書呢?

贈書者吳自甦(圖右)與圖書館館長王淑卿合影。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