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造優質科技大學把脈

本校93學年度自我評鑑系列專文(一) --自我評鑑之背景與執行成效 校務評鑑計畫專案主持人楊聰仁

一. 前言
本校92至95學年度校務發展計畫,曾由顏吉利教授撰寫3篇系列專文,以「打造優質科技大學之藍圖」為題,分別就校務發展計畫之規劃背景、模式與策略,各一級單位之發展規劃,與績效評估體系之佈建加以敘述,兩年來與時推移,依據校務發展計畫實施,本校應該是邁向優質科技大學之路,本人有幸參與接續之評鑑工作,正好藉此檢視校務發展執行情形,希望透過評鑑工作,提升本校行政與學術單位之績效,強化策略目標,使本校能永續經營,並且不斷地成長。本文敘述自我評鑑之背景,本校執行自我評鑑之成效,最後就本文做一結論;後續擬就系所評鑑與綜合校務評鑑,以及院系整合與院務評鑑,做一系列報告,提供各相關單位參考。
二. 自我評鑑之背景
1. 人口結構的變遷
近年來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廣設大學結果造成大學數量劇增,但是教育的獎補助經費分配額度嚴重稀釋,加上社會人口結構當中,學齡兒童、青少年人數呈負成長,學生來源減少,大學整併和進退場機制的問題逐漸浮現,大學面對這些嚴峻問題的挑戰,必須藉著自我競爭力的提升,才能永續經營成長。
依照教育部統計處資料,93學年全國159所大專院校核定總招生名額達37萬9,454人,實際註冊人數31萬8,983人,缺額數6萬471人,總註冊率84.06%,亦即總缺額率達15.94%,其中技職體系學校之缺額率為18.15%,較一般體系之11.94%高出許多,在59所私立技職院校當中,有半數學校的註冊率分布於75.05%至88.63%間,其中註冊率高於81.19%的私立技職校院有35所,占59.32%。技職體系招生缺額數超過4萬人,未來評鑑成績不佳科系或招生缺額超過五成之學校,將可能面臨停招或減招困境,部分學制生源不足,也必須適當調整,以適應社會脈動及就業市場需求。
2. 教育政策的導向
教育政策的擬訂,是經過系列的研討、共識、決議匯聚而成,由近二年與大學評鑑相關之會議及規劃,可以瞭解在因應人口結構變化和高等教育急劇擴張,以及維持高等教育發展的品質,評鑑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措施。
民國92年9月13日、14日的全國教育發展會議(第151期高教簡訊,民國92年10月5日)的具體共識部分,建議儘速發展完備之評鑑系統:(1)鼓勵大學自我評鑑,建立完善自評制度。(2)積極籌組獨立之大學評鑑專責單位。(3)評鑑及品質控管結果應公開發布。民國94年1月5日,第166期高教簡訊,大學校務評鑑規劃與實施計畫主持人劉維琪先生在「美國大學評鑑認可制度介紹」一文中,說明評鑑認可制度包括專家評鑑與自我評鑑,目的在促使全校教職員共同參與自我評鑑,發揮學校自主與自我管制精神,改進校務提昇辦學品質,同時向社會大眾確認學校教育活動水準是否已達到預定的標準。因此,評鑑並非學校之間互比高下,競排名次,而是要透過自我評鑑過程,凝聚大家的共識,努力提昇辦學績效,發展學校特色,接受社會大眾的公評與認同。
教育部杜部長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現況與發展方向」(第167期高教簡訊,民國94年2月5日)提及五個重點:(1)未來整體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應與社會經濟脈動需求切合,兼顧人文與科技人才的培育;(2)建立多元的評鑑指標,預計於民國94年底前成立大學評鑑中心,為評鑑專責機構;(3)協助大學培育出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區隔尖端研究、基礎及實用技術三類人才的培育方式;(4)推動大學法人化制度,落實大學自我經營的責任;(5)協助大學院校整體教學研究環境的改善及水準的提升。其中大學評鑑中心的成立,是教育部基於督導大學發展的立場,提供大學辦學品質相關訊息供社會大眾參考。
簡言之,高等教育的評鑑將由專責機構負責,大學需負自我經營責任,大學人才培育方式必須適當定位區隔,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應與社會經濟脈動需求切合,大學辦學品質相關訊息必須公開,供社會大眾參考。
高等教育負有培育國家高等人才的使命與功能,其教育品質之良窳攸關國家整體發展,是衡量國家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現今國內高等教育面對世界潮流衝擊與人口結構改變,致使大專院校與日俱增而就學人口卻穩定持平,甚至有下降趨勢,大學院校在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增加的狀況下,如何確保學校辦學績效,增進學校競爭力,值得學校同仁思考。
三. 本校自我評鑑之規劃與執行
本校近四年來,曾進行包含綜合校務評鑑、系所評鑑等各項評鑑事宜,於民國90年辦理全校性綜合評鑑,92年訂定校務發展計畫,做為92學年度至95學年度校務推展之依歸,93學年度上學期再次進行「系所自我評鑑」與「綜合校務評鑑」之各項規劃與執行工作,期盼引導本校邁向「永續發展,追求卓越」的目標。
此次93學年度上學期校自我評鑑工作由陳副校長統籌,而研發處能在有限人力及短暫期限內推動完成評鑑工作,主要還是院系的配合與學校的支持,使得評鑑資料取得、協調溝通與執行能夠順利完成,也顯示大家對於評鑑工作的重視已建立共識,相信這是好的開始。各院院長皆親自參與院內各系所自評會議,充分掌握所屬單位情況與訪視委員建議,將資料彙整與校長、副校長及研發長一起檢討,並研擬短期內可行對策,在本學期具體實施,使本校完成整體評鑑準備工作。
規劃之系所自我評鑑,執行階段為期六個月,包含系所自我評鑑準備與實施為期四個月(民國93年8月至11月),院校檢討評鑑結果為期兩個月(民國93年12月至94年1月)。系所自我評鑑準備工作包括專業類自評表與專業類基本資料表之填寫,與校外訪視委員聘請,自我評鑑實施包括訪評委員透過資料審查、實地參訪(單位簡報、參觀設施、師生訪談與團體座談)等方式,進行評鑑資料之蒐集與評鑑報告之撰寫,提供院校參考檢討,並由此產生改進策略與行動方案,編列適當經費,再逐級具體推動改善措施,整個評鑑工作之進行,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在此循環過程,務求週詳完備與具體可行,集合眾人心智與努力,發揮腦力激盪效果,落實行動策略,希望屆時本校能以最佳狀態,全校師生也凝聚愛校護校的向心力,面對94學年度教育部對科技大學的正式評鑑。
系所自我評鑑實施前,需先完成系所訪評小組校外訪評委員之遴選與聘任、系所基本資料表與自評表、系所評審意見表等建檔工作,其中系所評鑑基本資料表與自評表的填寫,雖有暑期緩衝,但部分系所新舊主管交接,加上相關單位提供資料不如預期的一致及完整,造成量化數據正確性不夠,系所資料之完成略嫌匆促,系所自評校外委員聘任則由於委員皆為學界或業界菁英,因此時程較難敲定,所幸各系所均能排除萬難,按時完成整個評鑑當中,最重要也是最艱難的系所自評工作。
全校各系所在民國93年11月密集展開自評工作,訪評委員審查資料及實地參訪後,撰述評審意見。訪評行程之安排,由各單位規劃,訪評內容包括單位簡報、參觀設施、資料審查、個別訪談(教師、職員、學生)、團體座談(教師、職員、學生、綜合)等,由於部分系所僅安排半個工作天,委員訪評時間不夠充足,佐證資料大多未能詳閱;未來教育部評鑑項目會增加學院評鑑,宜未雨綢繆,及早因應可能之評鑑項目。
四. 本校自我評鑑檢討與成果
系所專業類自評表包括教育理念與目標之綜述,師資與圖儀設備之投入,教學與行政管理之執行策略,系所辦學成效之產出,最後一項則是特色加分;在民國94年1月12日本校自我評鑑總檢討會中,研發長參考評審意見,分別就行政類與專業類改善事項及資源需求提出報告。
有關行政類部分:
1. 學校辦學理念、願景與策略,由研發處先行規劃,並於校務發展與策略共識研討會討論;
2. 師資方面實施教師基本績效評估、研修離退職金制度、規劃增聘教師;
3. 圖儀設備方面,參與電子期刊採購聯盟,拓展館際合作,共用資源(如圖書館、電算中心及推廣教育中心等)資料如何適當呈現在各系所基本資料(如專業圖書期刊數與經費、電腦軟硬體、推廣教育學分班與非學分班),畢業生就業率等,將由研發處與相關單位研議後,將數據提送各單位卓參;
4. 教學與行政管理方面,訂定教學評量實施辦法,加強輔導措施與教學品質管制,以實習制度、國際工程教育認證、國外姊妹學校合作、補助碩博士生出席國際學術會議等措施,強化就業專精學程訓練,提昇學生就業競爭力;
5. 學生事務方面,加強學生心理諮商服務,籌建師生活動中心,提供社團活動空間,利用現有適當場所,規劃全校性藝文或師生作品展示空間;
6. 規劃職員在職訓練,簡化行政流程,提高行政服務品質;
7. 系所辦學成效方面,規劃特色計畫,強化整合型專案,建立標竿學習制度,擬訂專利獎勵辦法與產學合作獎勵辦法。
專業類改善事項之建議部分:
1. 院系所之教育理念、願景與目標宜明確;不同學制的課程規劃應有差異性,在課程名稱或授課內容適當呈現,而且設定之學習成就目標應有所區隔;
2. 各系所專業類基本資料表之圖儀經費,除各系所專屬期刊圖書儀器設備外,可將共用資源(如圖書館、電算中心及推廣教育中心等)資料適度列入,強調整體資源整合與共享,有關設計專業圖書期刊將集中陳列於圖書館適當位置,供師生借閱參考;
3. 可改善系所專長領域教學研究成效之新聘或合聘師資,儘量於民國94年2月完成聘任程序;
4. 系所辦學理念、執行策略規劃與發展成效,可利用各學院教學研討會或其他場合加強宣導,使教師與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的系所,讓訪評委員在實地訪視座談時,能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同時,各學院本學年度下學期教學研討會或院務會議,應將自評改善列為主要議題;
5. 配合專業類改善事項之資源需求,已由各學院及通識中心提出,再經研發處彙總整理,校長核定經費後實施。
93學年度自我評鑑計畫,已完成系所與綜合校務評鑑,並就委員改善建議加以彙整、檢討與分析,訂定改善策略與計畫,並執行改善計畫工作,現階段執行成果如下:
1. 完成本校系所自我評鑑、委員訪評等系所評鑑工作,建立初步之系所評鑑資料與改善建議;
2. 瞭解系所評鑑資料、系所現況之優缺點,作為未來系所改進與更佳評鑑資料呈現之參考依據;
3. 瞭解評鑑項目與內容合適性,是否足以反映單位現況,提供再次思考與整理空間;
4. 再一次建立全校各單位自我評鑑之觀念,使單位人員了解自我評鑑的重要性,加強師生對系所發展策略的認識;
5. 協助各單位掌握自身特色,並發覺自我缺失,圖謀改進,以增益其自我革新與永續發展決心;
6. 檢視各單位自我精進與品質提升之可能性,給予合宜的協助,強化系院校溝通協調,做最適當資源整合與運用之規劃參考;
7. 瞭解各單位之意見與個別需求,作為學校在正式評鑑前,重點分配人力、經費與空間資源調整,訂定改進措施之依據;
8. 評估各單位的發展績效,與既有校務發展計畫對照檢討,作為未來研擬與修正校務發展計畫之參考;
9. 前次評鑑之後,各單位針對改進建議之改善計畫執行情況彙集與檢討;
10. 加強各單位人員對評鑑項目與內容的認識,並與標竿學校系所互相評比,作為短期學習對象,尋求超越、區隔與建立系所本身特色的方法。
五. 結論
距離科技大學評鑑日期越來越接近,準備工作是永遠做不完,今年的評鑑除系所評鑑外,還有學院評鑑,兩項專業類評鑑結果,與綜合校務評鑑結果,將決定本校在科技大學類組的評比是否較他校優良,對本校未來發展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創辦人在新春團拜時特別殷殷致意,希望大家全力以赴,順利完成評鑑準備工作,相信全校由董事會至各系所將團結一致,呈現本校最佳的一面,迎接科技大學評鑑的來臨。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