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希望 台灣讓沙國人見識農業奇蹟
理工學院院長蔡新聲引進農業生技 獲沙烏地阿拉伯農部高度肯定
【本報訊】一般人對沙烏地阿拉伯的印象就是沙漠和石油,但很少人知道,種植穀物生長蔬果仍沙國政府長年推行的農業政策。很難想像,沙漠要如何進行稻作栽培?要如何種植出蔬果?30年前台灣的農業專業技術,為沙國農耕帶來希望。
30年前的台灣的農技團以高度的專業技術,讓沙烏地阿拉伯這塊沙漠,種出水稻、洋菇,用淡水養殖吳郭魚、鯉魚,成立印製團協助沙烏地政府印刷除了紙幣以外的各種印刷品。除此之外,更有上百名臺灣醫療人員進駐沙烏地,為當地建立起匱乏已久的醫療服務系統,讓原來醫療落後的沙烏地阿拉伯,有了一線生機。當年,我國派駐於沙烏地阿拉伯之技術人員,包括中油公司、中華顧問工程公司、中華醫療團、中央印製廠及中華民國駐沙烏地阿拉伯農技服務團等,一年高達上萬人次,堪稱全盛時期。
1990年,外交部正式宣布與沙烏地阿拉伯終止長達44年的外交關係,難能可貴的是,中沙斷交後,雖然我國赴沙國推廣農業的專家,大幅萎縮為一年不到10人,目前在當地的台灣農技團人員也僅剩下6人,但台灣的農業專家仍積極熱心給予沙國協助,本校理工學院院長蔡新聲,就是其中之一。他說,沙國可耕地面積極少,且多沙漠化,農業發展困難度高,沙國農部有鑑於我國農業研究成果輝煌,乃邀請他於民國93年11月25日至12月9日在該國首都利雅德的國家農業研究中心,舉辦為期5天的「植物生物技術研習班」,進行植物組織培養及簡單的分子生物技術訓練課程,參訓的10位學員均為該國負責生技研發相關人員,訓練成果輝煌,獲得沙國農部高度讚賞。
除了訓練班講授課程,蔡院長亦應邀至沙國農部進行專題演講,報告我國植物生物技術產業之發展概況,提供水果類作物如鳳梨、木瓜、芒果及柑橘之無病毒苗繁殖及重要花卉植物組織培養的研發成果及心得,會後並參訪包括沙國首都利雅德國家農業研究中心、Najran園藝發展研究中心、Jazan農業研究中心及Hofuf國家棕棗研究中心等四個沙國重要農業研究機構,蔡院長並針對沙國目前生技研究概況及未來發展方向提供建言,協助沙國克服農業困境。
蔡院長表示,篤信回教的沙烏地阿拉伯,由於民風的閉塞,女性被限制無法出門工作,勞動力人口減半,成為推展農業科技的一大阻礙,乃建議沙國農部,適度開放女性勞動力,訓練該國女性從事農業及生物技術的研發工作。
●理工學院院長蔡新聲赴沙烏地阿拉伯指導沙國生技人員摘取植物生長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