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論壇-我們–定可以過得更好!

創辦人 楊天生

前幾天在公共電視頻道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節目,是三個英國年輕人到觀眾家裡,以DIY方式和你一起來打造夢想中的住家。他們會教你用經濟實惠的材料和DIY工具,細心體會主人的需要,用創意和熱情來努力,最後總是贏得主人們的歡呼和讚賞。我覺得這一類的節目很有意義,這三個年輕人的作品雖然不是什麼大師級的、富麗堂皇的鉅作,但是他們以熱情和幽默感再加上專業技術,所創造出來的就是一個有感情、無價的空間與記錄。
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姊妹、甚至我的孩子、孫子都在這裡出生、長大成人。「根留台灣」對我來說,並不是政治正確與否的抉擇,而是我與家人生命與生活中的真實。我認為,如果台灣經濟基礎不好,那麼台灣人就得在國際間當游牧民族。「根留台灣」並不是讓我們困在台灣、走不出去,而是我們要學會、懂得引進國際間的優勢資源,爭取「春回台灣」的空間。
當台灣已經將農業當成夕陽產業時,紐西蘭如何將農業現代化與國際化,並且成為世界上農業補貼最少的國家?當台灣正在努力發展觀光之際,紐西蘭如何做到十年內觀光倍增的目標?他如何展現志氣,追求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小國?紐西蘭總理說:我們是小國經濟,所以一定要向外看。合作,以小擊大,正是小國寡民的紐西蘭的生存之道。丹麥,比台灣大一點,人口約是台灣的四分之一,平均國民所得卻是台灣的三倍,同樣是海島貿易國家,同樣欠缺天然資源,同樣以中小企業為主,是世界政治最清明的國家之一,他們如何走出去,又把外人吸引到丹麥去?
台灣的未來要走得更好,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都要努力去發揮熱情和創意,扎扎實實地用自己的腦袋和雙手、雙腳去努力,然後歡歡喜喜地享受努力過後的成就感和滿足感,要過好日子就要用這種心態開始。
我的家族世代在台灣落地生根,我的事業也一直以台灣為重要的發展基地,這塊土地我跟她太熟了。十多年前,我曾經參與台灣憲政改革的工作、我的兒子有幸也在地方鄉親的支持下投入問政工作達十五年,後來從經營傳統產業到投入國內大型的建設計畫,在每一個階段我總是能夠看到機會,領先且認真地投入,成績雖有好有壞,一路走來,我太了解一個安定、良好的投資環境對於基層勞工與中小企業有多麼重要,因為這一點關乎生存。我也在創辦了朝陽科技大學之後,更加體會台灣的優勢絕對不能只有紙上談兵,一定是要從根基打起,從身體力行。
我一直響應著政府提倡「根留台灣」的政策,幾年下來,有得有失。不論是從台中出發的長億、在霧峰創辦朝陽科技大學、在桃園的長生電力、在后里的月眉育樂世界、甚至是連接台北到中正機場的捷運案,「根留台灣」對我來說,並不是政治正確與否的抉擇,而是我生命的真實。而台灣面臨的已經不是產業要不要外移的問題,原因出在於產業外移後,國內的產業應該如何轉型?以及國內現有產業若不外移,會發生什麼後果?要有什麼配套來因應。以長期來看,產業若沒有轉型、但成本卻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就算不外移,也會因為本身的競爭力下降而倒閉。
政府要做的,應是設法幫助產業順利轉型,並藉著低層次產業外移獲取現金回流,做更多協助轉型的工作,經濟轉型不是愛不愛國、愛不愛台灣的問題,是很現實、比競爭力的問題。「根留台灣」並不是讓我們困在台灣、走不出去,而是我們要學會、懂得引進國際間的優勢資源。
當我在國外看到宣傳台灣的廣告:「great people from a small island」,意思是這座小島上住著了不起的人民。台灣的人民真的很了不起,縱使許多傲視全球的精神和力量正逐漸被削弱,但我相信我們還沒有完全失去機會和空間。「只有合作,國家人民才能致富」我和趨勢大師梭羅的想法不謀而合,我們必需在當前人民的需要與問題上聚焦,鼓動更多的人以經驗和知識為基礎,期許所有的朝陽人都能領悟這個道理,共同為更好的明天而努力!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