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

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朝陽時報總編輯 劉福田

通識教育是在政府對大專院校的教育政策開放以來,被討論最多的教育領域。許多學校的通識教育於政府鼓勵下設立,所以其通識教育的定位及教育方向與原有學校的資源產生極大的衝突;尤其在專科而改制成技術學院的通識教育中心更是明顯。因其師資由原有的共同科擴增而成,自然在師資的學經歷、教育方向及科目的設計上受到原有共同科的影響。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部分學校的通識負責單位,所規劃的通識科目,多半不能脫離國文、英文、歷史、憲法等共同科目的窠臼的原因。
因此,一般人對通識教育的許多意見,常與此有關。就大的方向而言:有人認為通識既為通識,就必須有通廣、博大的規劃,為何只侷限在這些科目?其他的科目就比這些不重要嗎?你們這些項目就達到通識的要求了嗎?……這是對「通識」這個詞語提出他們的見解。其次:因為每個人從小就學國文、歷史、英文等科目,所以大都有一些個人受教的心得,不管這些心得是正或負,這些心得都會影響他們看通識教育的角度;於是「你的國文課上這些內容可以嗎?」、「是不是可以因系別而設課?」、「台灣史為什麼一定要必修?」、「商業史、建築史可不可以列入歷史教育的範疇?」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與每個人的所學背景有關,每個人都學過國文,見過的國文老師豈在少數,在對國文教育不是門外漢的前提下,當然可以對國文教育提出看法,甚至有見識的老師也可以認為我來教一定更好。
除此之外:也有認為通識既為「通」識,那麼所教必須淺、白,必須俗,要讓大家都可以接受、明白才可以算是「通識」。所以「太過專業」--不可;「太過艱深」--不可;「太過文雅」--不可。總要迎合學生的需要,不要給學生太多壓力,「通識」如果因而影響專業教育養成尤其罪過。更有些科系的老師、學生認為通識教育在目前的社會中並沒有立即運用的機會,所以應該減授鐘點,讓專業科目有更多養成的時間。
以上這些質疑,通識教育中心並非不知,更不想閉門造車、置之不理。所以,我們在民國八十七年至八十八年間,曾經密集討論通識教育課程的政策、方向。我們認為有些課程是基礎課程:如國文、英文、台灣史、法學概論等,即便有人認為他是舊時代的產物,已不符合現代人的要求,但我們認為課程的重要無庸置疑,但課程的內容、教法可以有所變動以因應需要,所以列為必修還是應該的。而且為了基礎課程教學的共識,我們也在開學前集合所有的專、兼任老師召開課程說明會,讓專、兼任老師課可以了解朝陽的精神以及課程的教學目標。在下學期則針對學生的興趣而開設必選修課程;其中國文分成文學欣賞類、歷史則分成實用歷史類,體育也因學生的興趣而分選修體育。讓學生兼顧興趣與理想,選擇他們的通識之路。這樣的改變是希望學生可以因為自己的興趣而選擇通識的進階課程,到了二年級以上,則規劃八學分的通識專業課程,讓學生有通盤的社會、人文思想,進而達到「全人」的理想境界。
針對這些最被討論的課程內容部分,通識教育中心也覺得改變是必須的,因為世界上沒有一樣事物是萬年不變的。〈繫辭傳〉所謂「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即是此理。因此不僅通識教育的課程必須改變,各系所的課程規劃也是如此。
然而,通識教育中心覺得需要提出來,供全校師生討論的地方,就在於通識教育到底算不算是一種「專業」教育。
在各校尊重各系自主的情況下,他系的老師很少會去質疑各系的課程安排是否合理,如此的課程安排是否可以養成一個專業的人才?像這些不會在其他科系質疑的問題卻常在通識教育領域中出現。有人會去懷疑通識教育中心的組織架構、課程安排、課程內容,甚至由外而內的要求通識教育必須改變現狀,否則無法因應學生、系所的需要。這樣聲音的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是,我們要問的是改變的理由在哪裡?改變的理想在哪裡?有人認為現行的教育內容不能讓學生的程度轉好,因而歸咎於現在的教育方式及內容;但羅馬豈是一天造成的,現在學生的問題難道是三十六個鐘頭就可以解決的。專業人才的養成需要不同的科目訓練及課外時間的投入方能致之,更何況廣博的通識教育呢?現行的通識教育或許有其困境,但這個困境絕不是單純的課程內容、組織改變就可以解決。
我們應該討論的是通識教育的理想是什麼?全校的師生在通識教育的領域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例如,我們希望我們的學生有「樂觀進取」的精神,這種精神不是交給通識課程訓練就夠了,它必須在系上產生共識,全校討論出辦法,然後經過兩、三年或更久的功夫才可以見效。猶如現在學生見到老師打招呼的禮貌行為,在新生訓練的說明只是起頭,如果沒有學長姐的示範,讓你見到老師打招呼變成一種習慣,這種新生要求一定無疾而終;所以,通識教育是全校的責任,不全然是通識教育中心的責任。如果只是枝節於組織安排、課程內容,絕對是見樹不見林的想法。
因此,我們希望全校師生可以將通識教育視為「專業」教育。只有尊重「專業」,了解通識教育的真正問題所在,相信我們也看到這些問題,也想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才是尊重「專業」教育的真正作法。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