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地興學 深耕地方半世紀─創辦人楊天生的故事
【本報訊】楊天生,楊阿波先生和張錠女士之子,十二個兄弟姊妹當中排行第十一,烽火戰亂中出生在台中縣大雅鄉橫山。出生前四個月,台灣人在日據時代共有過兩次的投票經驗(州議員選舉),這個時期台灣正經歷著「皇民化運動」。四歲時,太平洋的戰火延燒到了台灣島上,父母抱著他及其餘的兄弟姐妹跑防空壕,躲飛機的轟炸。七歲那一年發生了二二八事件,他不懂;但是,身為佃農的爸媽得比人家早起,比人家多做一些,以勞力換取全家生活所需的困苦,他懂。
台灣早年的成功者,多半如他父親(楊阿波先生)般,依靠的是一顆堅忍的心、生意的腦,一雙勤勞的手、飛快的足。對於父親的白手起家致富,楊天生的想法是:全靠勤儉二字。他記得父親常說的一句話是「賺錢是徒弟,省錢才是師傅。」楊天生以為,父親最偉大的地方,不在替後世子孫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礎,而是足為後人立下做慈善事業的好榜樣。民國五十九年,他的父親榮獲第十二屆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民國61年,他摒棄兄長給予的庇蔭,離開興農,走入工業生產的創業行列;三十餘年來,在製造業、貿易業、地產業、轉化了每一次挫折與考驗累積資源與成就,熱誠地投入社會服務、成功促成老國代退位,獻身台灣民主政治進程,後來更捐地興辦朝陽科技大學。
潛意識裏,總有著不安於現狀的細胞在躍動,那似乎是與生俱來、從小就有的。因著父親的言教與身教,心懷夢想的楊天生,一直都覺得:「人必須有企圖心,才能依目標前進,達成願望,要得也要捨,更重要的是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
創辦人楊天生表示,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姊妹、甚至我的孩子、孫子都在這裡出生、長大成人。「根留台灣」對我來說,並不是政治正確與否的抉擇,而是我與家人生命與生活中的真實。我親身經營企業幾十年,不論從台中出發的長億,在霧峰創辦朝陽科技大學,在桃園的長生電力,在后里的月眉育樂世界,甚至於連接台北到中正機場的捷運案,我認為,如果台灣經濟基礎不好,那麼台灣人就得在國際間當游牧民族。雖說將來不論時間和人事怎麼演進或改變,月眉不會被搬走、學校也永遠會在哪裡。但「根留台灣」並不是讓我們困在台灣、走不出去,而是我們要學會、懂得引進國際間的優勢資源,爭取「春回台灣」的空間。
楊創辦人自民國65年當選台中縣工業會理事長,除捐款、設置會館外,積極參與業界興利服務工作;68年膺選全國敬軍楷模;69年當選中華民國桌球協會理事長,領導加入亞洲桌球協會成功。全力捐助馬爾共和國產業設施,樹立國民外交典範,獲聘任馬爾共和國駐中華民國代表,並熱心贊助全民體育活動捐款,總金額約新台幣五千萬元以上;77年本於「創校思親,興學報國」之理念,捐地集資,延攬專才,申請創朝陽技術學院,83年獲准招生,因辦學優異,86年獲准改制為朝陽科技大學,為全國第一所私立科技大學。十餘年來,捐助中部地區東海、逢甲等各級學校教學設施,總金額約一億元以上;79年為紀念雙親,成立「波錠文教基金會」,設置獎學金,舉辦及贊助社會公益活動、社區服務、藝文活動,總計二千萬元以上。81年泛亞銀行共襄盛舉,成立「泛亞銀行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更強化回饋社會之功能。
本校創辦人楊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