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IFLA國際學生設計競圖 都景系大放異彩

【本報訊】本校都市計畫與景觀建築系學生鍾明孝、楊賀捷、江韻如等三人,以作品「磐碁蔓生(Deeply Entangled)」參加2004IFLA(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國際學生作品設計競圖比賽(IFLA-UNESCO:Interna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tudent Design Competition)榮獲佳作,本次國際競賽參賽作品共有155件,錄取前三名及佳作六名,台灣僅有兩件作品獲獎,本校為其中之一,實屬難得,消息傳來,都景系主任許國威及全體師生都感到十分光榮。
獲獎之都景系學生鍾明孝等三人表示,糖廠、煙囪、甘蔗、五分車每一點都是台灣土地上居民成長的記憶,舊時它賦予地區主要經濟的來源及無數父母辛勤耕耘培育孩子成長的希望。因此,該作品主要設計發展構想分為以下二部份:1、歷史空間演變:(1)工作機會的再賦予;(2)產業的再轉型;(3)經濟的再釋出。2、人文活動的變遷:(1)居民生活與糖廠的整合;(2)工業轉變為服務業;(3)滿足現代人的體驗活動。
指導老師簡伃貞表示,學生以「糖廠」作為創作思考的主題,隨著殖民時代的興興落落、政權的轉移,製糖的空間從荷蘭佔據時的舊式糖部到如今的新式糖廠,每一個糖廠都留下了一篇故事座落於台灣的每一片土地上。隨著人們走過每一段殖民的歷史,成為台灣成長的生命象徵。但近年隨著工商業發展,產業結構改變,蔗園的數量逐年降低,人們對糖的回憶將隨著最後一班車消失於相本中。當機具不再運轉,糖業文化真正值得留下的是什麼?延續過去,邁向未來,將糖業轉型和升級,讓糖廠帶領著居民,成為販售甜蜜幸福的服務業…
一座號有煙囪、與製糖機具的麻豆糖廠,座落於台灣糖業發源地的嘉南平原上,朝陽都景系學生憑藉著居民的寄望與對糖業的執著,以作品讓逐漸沒落的糖業文化,重新賦予新的生命,讓糖業的精神永遠深植於大地與居民的心中。

IFLA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