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調電影探索
傳播藝術系講師 陳勇瑞
藝術的創作與理論的形成,與歷史文化背景是不可分的。電影做為一個創作藝術,更顯見這個現象。電影藝術自百年前在法國巴黎由盧米埃兄弟首映電影以來,儘管只有短短的百年多歷史,但由於各個國家許多電影工作者及理論學家的投入,促成了電影史上一些的潮流,如好萊塢崛起時期的卓別林及葛里菲斯,德國表現主義時期的穆瑙和佛列玆朗,俄國蒙太奇運動的艾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時期的狄西嘉和羅塞里尼,法國新浪潮的高達和楚浮,日本的小津安二郎與黑澤明,瑞典的柏格曼,印度的薩耶吉雷,義大利的費里尼等,使得電影由原先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庸俗娛樂,而成了現今無可否認的一門藝術。
但回顧整個世界電影史的同時,常發現中國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常被忽略或被遺忘。造成這種原因,或因戰亂或因影片遺失,使得一些珍貴的中國電影,不為世人所知道。如30、40年代早期上海時期的中國電影,像孫瑜的<大路>,吳永剛的<神女>、袁牧之的<馬路天使>、沈西苓的<十字街頭>、蔡楚生的<一江春水向東流>、鄭君里的<烏鴉與麻雀>、費穆的<小城之春>,這些電影的寫實風格,不但比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早了十年,且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而這些影片對當時的政經社會提出的批判,及對中下階層小人物的關注,其道德勇氣是令人敬佩的。可惜當時因為戰亂及政治原因,使得這些影片一直到最近幾年,才被一些電影評論家所介紹,而引發注意。
30、40年代對許多年青學子而言,或許太過遙遠,但對於60年代、70年代那個我們父母生長的年代,我們是否也了解呢?最近凌波女士的「梁祝四十」舞台劇的公演,對於年齡在五、六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來講,又勾起了許多難忘的回憶。很難想像我們父母那一代也有一段跟現代年青人一樣瘋狂崇拜偶像的時期。其痴迷之程度,有如現代年青人迷戀劉德華、張惠妹、周杰倫一樣,且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造成當年這麼瘋狂的現象,都因為一部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所引起。根據當年的紀錄,光在台北市就有70萬張電影票賣出,而當時台北市人口也不過百萬而已。而當年凌波第一次拜訪台灣,就有二十萬影迷湧上台北街頭歡迎梁兄哥的到來,比今天台灣任何一場政治造勢活動所動
筆者與黃梅調影后凌波(左)女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