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課程與雙語教育的知識整合
應用外語系副教授 吳慶學
大學專業科目採用原文教科書授課,是個足以影響教學成效的重大決定。用得好,一石二鳥-專業知識與專業英文並進;用得不好,人財兩失-兩樣都沒學好,還搞得學生滿心的焦慮與挫折。
欲收一石二鳥之效,有幾個先決條件:
一、學生的學術英文能力:許多大學生連日常人際溝通的英文都沒學好,遑論專業科目的學術語文能力了。這種學術語文往往比較抽象,而且要求具有教高層次的認知思考能力,才能理解其內涵。更具體的說,這種學術語文,常會使用日常生活很少用到的單字,而其文法結構通常也比較複雜。因此,學術語文能力之養成,並非一蹴可幾,而是要循序漸進、經年累月,方能養成。
二、學生要具有與該專業領域相關之背景知識:「背景知識」(background knowledge)可以協助理解。如果同學的專業基礎能力不足,一下子就得看原文教科書,當然困難重重。更何況,美國教授在編寫教科書時,他心中的讀者是以美國學生為主,也就是對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其書中所舉的例子、所談的事情,台灣學生看了可能完全莫名其妙,甚至誤解
三、教師的教學知能:教師是否善於講解,善於提綱契領,以協助同學盡快適應原文教科書?具體的說,授課教師是否了解前述「學術語文能力」與「專業背景知識」的重要性,並能介紹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適時以中文協助同學理解授課內容的核心概念?
最遭的情況是:學生的學術語文能力尚未建立,專業基礎知識不足,又碰上一位對學生的學習困難不了解、不體貼的教師,「sink or swim」,由你去自生自滅。如此一來,肯定有學生不但學不好專業知識,還搞得身心俱疲,喪失了學習興趣與自信。
英文是外國語文,一旦使用原文教科書,就進入了雙語教育的範疇。這時候,雙語教育的理論與知識若能善加運用,對專業科目的教學成效,大有裨益。因此,我建議:
一、各系、所定期舉行教學研討會,研究主題是:「如何有效使用原文教科書」。這樣,有經驗、有概念的教師,才能經驗傳承,幫助新進教師快速成長;同仁間,也可以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二、教學研討會可以邀請校內或校外的雙語教育專家,參與研討,以收理論與實務結合之效,具體實踐跨領域整合之教育理想。具體而言,使用原文教科書的幾個議題,例如:在什麼科目用?時機的選擇?中文與英文,如何相輔相成的搭配運用?….等等,都可因此而釐清方向。
三、各系所的行政主管亦可從整體的宏觀思惟,進行了解:各個年級的學生,這個學期一共用了幾本原文教科書?如果有太多科目同時使用原文書,是否會造成學生太大的壓力與負擔反而排擠了其他學科的學習時間與精神,甚至壓縮了大學生應有的自由學習、自由思考的空間?
四、在教學評鑑的問卷上,可以增列幾個問題,以設法了解該學科使用原文教科書,或全程英語授課,是否真的有利學習?還是反而造成一些同學的學習障礙?取得這些珍貴的資訊,可以協助教師及行政主管做出更有效的決策,提昇教學成效。
使用原文教科書授課,是今天大學校園的普遍現象,教育部甚至鼓勵全程英語授課。但,不可諱言的,因此而產生學習障礙的,確也時有所聞,公私立大學皆然。其實,一套紮實的雙語教育理論,可以有能力充分解釋一些現象與問題,也可以相當準確的預測:不同的決策與措施,可能會有什麼樣不同的後果。因此,專業課程與雙語教育的知識整合,確實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議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