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合作下的研發目標-從生技應用談起

應用化學系副教授 陳家鐘

本校之應用化學系成立已有八年之久,目前有十七位學有專長的教師,其中本人的研究領域以農藥劑型配方為主。目前國內的農藥使用,以乳劑及可濕性粉劑為主要劑型,在製造過程及田間使用中,會有粉塵的產生而對人體呼吸有傷害性,而有機溶劑的使用也會破壞環境生態。本人的研發團隊在農委會的經費支持之下,致力研發較安全及合乎環保之劑型,例如:粒劑、水基乳劑、水懸粉劑、水分散性粒劑、濃懸乳劑及微膠囊劑等先進劑型配方技術,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發展出多項技術與產品,並將技術移轉給多家國內廠商,開始大量生產這些安全劑型產品。
生物科技被認為是目前最熱門的明星產業,對台灣而言,發展農業方面的生物科技具有相當大的潛力。由於台灣早期使用過多的化學農藥,使環境及人體安全受到威脅,陳老師也在政府的導引之下嘗試將微生物菌種與農藥劑型技術加以結合,並與理工學院院長曾耀銘、陳清玉老師合作,研發出對人體無害的昆蟲費洛蒙、蠟蚧輪枝菌、黑殭菌、白殭菌及蘇力菌等多種的生物性農藥產品,以微生物或生物費洛蒙代替化學殺蟲劑,逐漸由傳統的化學技術進入農業生物技術的領域。
利用農藥劑型的基本技術,本人並與膠帶公司合作發展特殊耐高溫膠帶。此類膠帶可用於電子電路與汽車烤漆產業,在高溫製作過程中增加產品的實用性而不會留下殘膠,目前已有部份成品推進市場,開始與外國產品競爭。除此之外,並研發較高技術之複合基材膠帶及膠帶工廠之生產製程改善,降低製作成本,提高本國膠帶產品之競爭力。
動物飼料也需要劑型配方技術,這些飼料中的玉米、大豆、小麥常會含有黃麴毒素、鐮刀毒素與赭麴毒素等致癌物質,陳老師與美國公司合作發展以特殊黏土為主的毒素吸附劑,與動物飼料混合後將大部份的毒素吸附,免於被動物消化道吸收而最後危害人體。陳老師亦與同一家美國公司合作,以粒劑的配方技術將化學藥品吸附到黏土之中,此黏土顆粒可灑播在雞鴨舍地上,使家禽減少受到沙門氏桿菌、巴氏桿菌與大腸桿菌之感染,增加人類食用雞鴨肉之安全性,此二類產品亦已經開始在台灣及東南亞各國推廣使用。
同時黏土也可以發展成食用油之精練劑,利用黏土的吸附性質,陳老師與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在黏土之鍛燒過程中加入添加劑,最終的黏土產品可將食用油粗油中的色素與酸性雜質去除,使食用油純化與精緻化,此研究得到國科會產學計畫之經費補助,此項技術已漸趨完成階段,即將技術移轉給國內廠商。
本人在所有研發過程之中,得到了行政院農委會、國科會與企業界之經費補助,運用學校所提供的優秀環境、儀器設備與全力支持,在許多失敗中學習如何和企業界溝通、協調與合作,同時也利用這些經費與機會積極地訓練年輕一代的人才。雖然目前台灣的農業與工業的發展逐漸轉移到大陸和外國,我們的目標是盡一份責任,確實地將研發技術根留台灣,以保持我們在國際間的競爭力。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