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英雄出台灣
傳播藝術系教授 林念生
趁赴上海之便,觀看了電影「英雄」。過去曾被一些大陸影評人評為多是拍揭露中國傳統社會瘡疤題材的張藝謀導演,近年來也拍了一些頗受大家肯定,低成本的「我的父親母親」、「一個不能少」、「活著」等現代社會寫實片。但是,張藝謀能拍武俠片?比之去年剛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為中國武俠片開創新境界的「臥虎藏龍」,張藝謀能更上一層樓?風險很大。拍得不如「臥」片,他多年來建立的電影藝術成就,恐會落得一些影評人的「張藝謀只能拍些小格局的電影」等之類的閒言閒語。我觀看前的心態是,張藝謀是一個有思想,有內涵的導演,「英雄」不會只是一部僅為滿足觀眾視聽覺感官刺激的武俠片,應該如他一向以來的「有話要說」。我較擔心的是,在有效運用電影傳播新科技方面,他的能量如何?
顯然,我對他的擔心是多餘的。「英雄」不僅是一部娛樂性極高的電影,通過一個有效之視聽傳播系統,彰顯出「戰爭與和平」的主題。戰國七雄中唯一有能力、有條件統一中國的是秦王。個人的恩怨本應放在一個宏觀的視野來看待。七雄間不停的戮殺,苦的是老百姓。再把它放在眼前的兩岸關係,「英雄」的編劇與導演所引伸之意義也就呼之欲出,這才是融娛樂與思想為一體的高明的宣傳影片。
大陸經濟尚在跑道滑行的八、九十年代,能找到四、五百萬人民幣拍片已屬不易。如今,隨著經濟起飛,號稱三千萬美元的「英雄」製作費,對兩岸電影製作投資者而言雖都是天價,然而,內外資敢投資,當然是看好它的世界市場。一張五十元人民幣的票價不僅創下大陸有史以來之最高,也創下大陸電影票房的記錄,它反映了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及大陸經濟快速發展之實力。只有當國家有了經濟實力,其在軍事、教育、文化、建設,以及電影產業等各方面才能開展。然而,經濟的發展,又有賴一個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
十多年前台灣還是「四小龍」之一的年代,為什麼台灣電影產業不但沒能發展,反而是萎縮成現在這種局面?得「輔導金」的影片有那一部可真正拿到國際台面上?得「優良劇本」的劇本能拍嗎?能拍得又叫好又叫座?就算給台灣的導演三千萬美元,能拍出「英雄」?同樣的劇本及五十萬美元,能拍出像張藝謀水準的「我的父親母親」或「一個不能少」?台灣社會惡質的政治生態環境不也正反映在台灣的電影產業界?
「英雄」一片是大陸電影產業發展正式走向國際舞台的一個里程碑。「英雄」証實電影產業會有「錢」途。「英雄」證明「中國製造」的電影足可同好來塢製作的任何電影相媲美。我們不禁要問:主管台灣電影產業的政府官員、主流電影工作者、影評人、電影業者,我們做錯了什麼?我們要讓台灣電影產業繼續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