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論壇-延續台灣起飛 保存創業精神

創新育成中心主任 拾已寰

  過去台灣曾經創造出舉世傲人的時代-位居亞洲四小龍的龍頭地位、台灣經濟奇蹟等名詞猶如皇冠般加冕於身,曾幾何時光榮不再,社會瞬息萬變。在商業活動中,變化的速度更快、更劇烈。加入WTO帶來的全球競爭、世界經濟形勢的動蕩、公營企業的改制等等,各方面的變化都爲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綜觀台灣的產業結構向來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目前約占全台灣企業的98%,總家數已逾107萬家,就業人口亦近729萬人,約占全國就業人數之78%,足見中小企業對台灣影響之鉅。而中小企業之所以能在台灣占有如此地位,正是因為其具有高度學習力能發揮專精利基優勢、對環境變化反應速度快、有高度彈性等特質,以及最重要的高度企業家創業精神。
而近幾年來,台灣整體經濟況狀卻是每下愈況,究其根本台灣人之創新、創業精神之喪失是最主要之原因。在中國大陸人力及原料成本低廉的打壓下,台灣大企業紛紛出走,留在台灣的是那些不願意或沒能力出走的中小企業,回顧台灣經驗,台灣經濟奇蹟靠的就是這些白手起家、勤奮、任勞任怨的中小企業,憑藉著那股不畏艱難、勇於面對挑戰的「創業精神」。然而在世代交替之後,卻往往由於下一代接班人缺乏管理能力或興趣不同,加上教育制度不斷改變、價值觀念的轉換,讓現代年輕人已不復昔日父執輩刻苦耐勞、創業打拼的精神優勢。日本社會學家中野修形容一九六○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除了富裕一無所知,「選擇享樂甚於受苦,娛樂重於工作,消費重於生產,享受甚於創造」。
面對這樣環境驟變、競爭優勢不再、經濟蕭條的大氣候裡,如何因應國際間、商場上之變化,取得一席之地,是台灣企業首要面臨之課題,而持續的成功需要新的競爭優勢、需要創新。
但創新不等於新創。所謂創新,包含新產品、新服務、新製程、新技術、新原料及新的經營模式等各種新穎、有用、能提高生活品質的作品或服務;創業精神,則是將創新想法具體落實完成,這包括洞見商機、勾勒願景、吸納資源、組織團隊與落實執行。創業精神所強調的其實不只是新創事業,而是願意面對所有不便、老化、陳腐與過時,勇於將其改變的精神以及堅持到底的毅力。創業精神不限於單獨的企業個體或型式,無論是公營、民營,還是非營利機構,在面對瞬息萬變的激烈市場競爭,所有企業均面臨同樣一個艱巨的挑戰:那就是要重振創業精神、並重新激發起員工的創業行為。
如何在二十一世紀與變革共舞並贏得最終的成功,是目前企業家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在台灣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從而迫使台灣的企業必須努力提高自己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加上台灣市場的開放,台灣的企業將要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台灣企業的許多領導人已經認識到,若要在迅速變化的國內市場上保持自己的地位,並且成為國際市場上不被淘汰的適應與存留者,那麼企業不僅必須掌握國內仍然短缺的知識和技能,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必須在企業內部和整個台灣地區,建立一種更具創業精神的企業文化環境。
關鍵的問題便在於企業領導者本身應該在企業內部積極推進文化的變革,以激發創業精神。企業文化決定了其成員的創新自由度,如何才能建構此一創新文化,尚需下列五種核心價值觀來搭配發展:尊重人才、為企業使命而奮鬥、營造自主氣氛、接納錯誤和失敗以及讓創新團隊各盡其才。變革已是企業的必經過程,而且是隨時隨地的。在這驟變的二十一世紀裡,如果組織內部的變化速度慢於外部的變化速度,那麼失敗就在眼前;所以企業必須藉由提昇自己的學習能力,以隨時應變外在環境的變化與競爭,以學習來塑造組織變革能力的本質,不斷地自我更新、自我創造,這就是學習型組織的核心,是現代無可取代亦無法模仿的最佳競爭優勢,因此如何讓台灣企業成為學習型企業,才是企業在這一個世紀中,能夠生存發展一機會。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