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產業發展的農業生物技術

應用化學系 教授 蔡新聲

生物技術的範圍很廣,泛指經由人為操作的方式,控制生物生長、發育甚或產生變異等現象的技術。而狹義的生物技術則指利用組織培養或分子生物的技術,進行生物品種改良及生產改進的技術。我國生物技術的研究發展起步雖較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為晚,但自1981年行政院將之列為八大重點科技之一後,研究工作於大學及研究機構積極展開,目前已小有所成。
目前生物技術在農作物上的應用可分為組織培養及分子生物兩個領域。在組織培養方面,可應用於1. 利用生長點或莖頂培養配合熱處理的技術,可去除作物之病毒,以達到發揮優良特性及生產潛力的效果,同時可大量繁殖抗病或不帶病原之健康植株;2. 利用莖頂培養獲得之無菌苗或懸浮細胞,進行種源保存及引種;3. 試管授精及胚培養的技術,可轉移存在於遠緣野生種之優良特性於商業品種上;4. 花葯培養形成單倍體的技術,則使育成新品種的時間縮短,提高選拔效率及減少人力的投資;5. 癒合組織及懸浮細胞培養的技術,則為大量篩選優良之突變體,提供高效率、省時及便捷之道;6. 原生質體在細胞融合與基因轉殖上之應用,更開啟了遺傳工程的大門。在分子生物方面,可應用於1. 創造新花色;2. 建立基因圖譜並進行基因分離;3. 利用反義基因調節作物基因表現;4. 植物病毒之診斷;5. 利用基因工程技術育成抗病、蟲作物;6. 以轉殖植物生產動物或人類疫苗。
生物技術具有極高的潛力,隨著科技之研究發展其應用性亦更趨廣泛,因此它被公認為是21世紀最重要的科技之一。以美國為例,儘管經濟不景氣,1993年以營利為目的的私人公司,總共投資150億美元於生物技術之研究發展,且數目逐年增加,可見其重要性,如能將生物技術充分發揚,並配合以傳統育種技術與理念,將可以增加農業生產量及生產價值造福人類。生物技術發展成功與否,對今後本省農業生產有決定性的影響,本省農業是否可以永續進而使產業升級,生物技術之發展成功與否為其關鍵。因此,正確的生物技術發展政策,將是決定本省今後農業產業成敗之重要因素。國內生物技術的研究由於起步較晚,平均水準較先進國家落後。因此,我國生物技術之發展必須先擬定正確的策略,進行較有效率之研究發展,期能於短期內趕上國外水準。於此,建議政府應迅速成立「生物技術諮詢小組」,對國內生物技術人才進行評估,迅速延攬或培養人材,並對國內今後應發展之重點項目進行整體性評估,擬定明確的生物技術研究發展政策,列出短程、中程及長程之執行順序,對於本土性較有利之課題應集中力量優先進行,方能於最短時間內收到最大成果。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