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分百
秋季養生與保健
學務處衛生保健組提供
秋季(陰曆七月至九月)氣候變化較大,初入秋,天氣仍然很熱,但是立秋後中午炎熱,早晚氣溫已明顯下降,一日中溫差變化較大,秋分以後,秋風氣爽,雲淡天高,氣候乾燥,晚秋則初霜降臨,氣候轉冷。《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秋季之養生與保健法「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以養陰」;是指人的日常生活保健須隨者天氣的變化來調整以求適應,以「春夏宜養陽,秋冬宜養陰」為原則。所以相對於春夏二季,入秋後天氣由熱轉涼,空氣乾燥,人體新陳代謝機能逐漸減退,而皮膚及黏膜的水分不夠,較為乾燥,在生活起居、飲食、活動及精神、情緒都必須隨著季節變化做調養,調養方法如下:
一、 生活起居調養
(一)睡眠宜早睡早起
入秋後,白晝漸短,夜來提前,晚間氣涼,可以早些就寢,早些起床活動,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到:「秋三月,此謂容平。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入秋後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是最合乎自然。
(二)穿著適當以防著涼
入秋後天氣變涼,早晚溫差變化更明顯,必須隨天氣變化適當地增減衣物,以免涼氣侵襲得到感冒。入秋後添加衣服不要過早、過多,以讓身體逐漸適應涼氣鍛鍊,提高禦寒能力。
(三)皮膚要保濕防燥
入秋後,皮膚易於乾燥,要減少洗澡次數,水溫不可以太熱,盡量少用肥皂及避免搓洗,沐浴後,臉部可抹些乳液,身體可以用嬰兒油或綿羊油,同時要注意睡眠和水份必須足夠。
二、飲食調養
秋季燥氣主令,易損肺氣,易傷津液,容易發生口鼻乾燥、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大便秘結、皮膚乾燥等症狀,以「燥者潤之」為原則,除了多喝開水之外,還要多吃芝麻、糯米、蜂蜜、鳳梨、乳品、梨、 甘蔗、鮮藕、銀耳、黑木耳和蘋果等多津潤燥溫和滋潤的食品。《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時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酸味收斂肺氣,辛位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盡量少吃炒、炸、辛辣、煙、酒等辛味物品,多食山楂、烏梅等具有斂陰、滋陰、生津作用酸味食品。
三、活動調養
秋天天氣涼爽,從事運動最舒服,宜多進行戶外活動、散步、慢跑、做操、練拳皆宜,重要持之以恆,才能鍛鍊身體及增強體質。
四、精神調養
因秋季氣候變多,人的情緒多變,易生煩躁、傷感和思慮,屆時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記即使遇到傷感之事,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除肅殺之氣。以下提供情緒養生食譜,以利趕走憂愁。
(一)百合蓮子白木耳湯
功效:潤肺燥、安心神、健脾胃、補氣,對治療咳嗽或失眠也有效
材料:百合、蓮子、白木耳和冰糖
作法:將蓮子煮熟透後,加入百合和白木耳,起鍋前加入少許冰糖。
(二)玫瑰花飲
功效:調肝、舒肝鬱
材料:陳皮一錢半、佛手一錢半、玫瑰花一錢
作法:將三種材料放入開水中即可。
秋季固然讓人感覺涼爽愉快,但是做好「秋燥」養生與保健才能預防疾病的發生。除了在生活起居方面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衣物要適當添加、皮膚要保濕防燥之外,在飲食方面以溫和滋潤為主,身體活動則持續地段練,且時常保持神志安寧,心情舒暢,以達養身養心年延益受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