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有自由—談推動自由軟體
資訊管理系副教授 洪朝貴
隨著政府開始大力掃盪非法拷貝,大家開始警覺到我們的「資訊化」原來等同於「微軟化」,因而有人提出作業系統是工具,是必須品,應該免費的說法。很可惜這些論點都圍繞著價格打轉,並未探究我們無法割捨微軟視窗作業系統的真正原因。
也許有人會覺得,用吸鴉片來比喻使用微軟的視窗作業系統(特別是傳送 .doc檔),過分危言聳聽。事實上,這並沒有鄙夷的意思。吸鴉片的是病人,不是壞人。絕大多數自由軟體使用者(包含筆者)過去都曾經有依賴Windows的經驗,這並不是可恥的事情。承認生病,是邁向健康的第一步。
長期以來,大家以 .doc檔互相強迫朋友/同事/客戶作無謂的軟體升級,這是微軟壟斷問題當中,最容易理解的一部分;但這並不是全部。封閉的介面,是壟斷的最重要原因,而 .doc檔只是一例。我們的目的在於將任何故意製造不相容的惡劣手段告訴消費者,而不在於製造仇視微軟的情緒,否則即使微軟的問題解決了,還是會有其他公司採取類似的手段迫害消費者。
我們也正好藉此機會檢視我們的資訊教育:為什麼電腦知識很容易過時,而英文數學卻不會?如果我們誤認為「教學生操作洪朝貴牌計算機」就等於數學教育的全部,「教學生操作洪朝貴牌翻譯機」就等於英文教育的全部,那麼英數知識當然也會落得如此下場。
如果我們可以從這次的教訓學到尊重少數,接納多元,拒絕盲從,那麼受益的還包括弱勢族群,例如網路時代的視障者,以及我們自己。在網頁上貼上「建議使用IE 5.0以上」的標籤,有什麼不好?自由軟體帶來的不只是技術上的變革,更有許多人性面的啟發。不論是關心科技或關懷人文的朋友,都很值得花一些時間去了解它的來龍去脈。受限於篇幅,無法深入討論。如果您對於自由軟體的興趣不停留在它的價格,那麼筆者邀請大家參考自由軟體理念的原始站臺:http://www.gnu.org/及洪朝貴個人網頁:http://www.cyut.edu.tw/~ckhung,其中包括多篇討論自由軟體的文章。您或許也會認清電腦獨裁者不願告訴大眾的真相,願意加入「培養基」外面的世界(駭客任務The Matrix情節)共同建設一個更民主,更自由的數位世界。
自由軟體小檔案:
在美國有一個「自由軟體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創辦人為Richard M. Stallman。他基於軟體應該自由拷貝使用才能真正促進科技發展的觀念,致力於軟體創作,並將其研發的軟體施以「革奴大眾公有版權」(GNU General Public Licence),再置於網頁上供大家下載使用, 稱為「自由軟體」。簡要地說,GPL不但歡迎軟體使用者廣為拷貝流傳,甚至鼓勵任何人以提供自由軟體的光碟片或售後服務等服務營利。其中最主要的限制無關乎是否有金錢交易,而在於自由軟體使用者不得剝奪下游使用者的任何自由,例如必須提供下游使用者完整的程式原始碼等等。
RMS 的觀念獲得許多人的回響,自由軟體的研發者迅速廣佈全球,到了1990 年左右,知名自由軟體的發展已相當成熟,其品質一般都超過功能類似的版權私有軟體。例如Gcc,Emacs,以及後來的Perl,Apache等等,不僅穩定性高,更不受作業平臺的限制,許多要求品質而不注重包裝的專家都選擇自由軟體。至於圖形使用者界面則在X-Window 與Tcl/Tk語言流行之後也逐漸成熟,慢慢有一般使用者開始接受自由軟體。接著是1991年自由作業系統Linux以GPL的版權問世,作者 Linux Torvalds善用網路人力資源,在短短數年間將它由一個玩具修改成品質超越Windows系列產品的作業平臺。配合上FSF所研發的GNU系列軟體,GNU/Linux的使用人口以緩慢而穩定的步伐在數年內成長至五百萬(保守估計),並且仍在持續成長。這造就了許多新的資訊服務公司,以出售Linux及其上自由軟體的技術支援作為主要營業項目。目前全世界約有300家公司登記,分佈在30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