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論文

獲獎論文
【本報訊】本校89學年度論文獲獎,管理學院論文類共16件,理工學院論文類共9件,設計學院論文類共4件,人文暨社會學院論文類共4件,其中榮獲研究優良獎之論文共27件,本期摘錄發表於傳播管理學刊之傳播藝術系教授林念生「台灣電影之困境與出路」中文摘要,及發表於設計學報第五卷第一期之視覺傳達設計系助理教授李慧芳「創造力99解析」中文摘要。

台灣電影之困境與出路
傳播藝術系教授 林念生

本研究以台灣社會政治之變遷,與台灣電影產業發展之關係做一論述。進而從傳播與電影藝術創作、專業編劇素養、專業製作人才、以及政府角色四個方面,探討自一九八○年代開始台灣新電影出現之問題。本研究顯示,人謀不臧與我國電影創作者專業訓練及素養不足,是造成我國電影產業步上衰退之根本原因。面對步入二十一世紀之進程,本文對台灣電影產業之改革做以下建議:改變目前電影輔導金審議委員之產生制度、設立專業電影學院培養從編制、導演等完整之系列專業人才。
台灣電影產業逐步走向衰亡有其必然之因素—政府執行輔導金政策時所產生之落差,少數一群電影工作者與業者共同參與壟斷與分瓜社會資源,以及台灣電影主流派在編劇與製作方面缺乏現代觀念之專業素養,是造成今天台灣電影沒落之主要因素。如果我們仍舊容許這種不健康之現象持續下去,台灣的電影產業將永無翻身之地。二十一世紀即將到來,為根本解決上述問題,下述建議或可供各界參考。
首先,政府在政策上應鼓勵發展各種類型之電影。文化、本土電影固然值得提攜,其他類形之娛樂性影片亦值得鼓勵其發展。尤其懇切希望影評界與傳播媒體,不再一昧報導與鼓勵少數虛有其名之電影導演,不再把「藝術」與「商業」兩極分化。為消除延續數十年來之落伍製片與編劇觀念,急待培養具有現代觀念之製作人才。建議儘速成立電影學院,初期以聘請國外有實務經驗之各方面電影專家,在編劇、導演、製片、攝影、燈光、錄音、配音、特效、美工、化妝、剪輯等各方面,來台授課。初期接受教育者,應以具備電影實務與理論經驗者為主。
輔導金之立意甚佳,但評選之公平、公正是所有評鑑之原則,做不到這點,輔導金制度應立即廢除,否則只有把我國電影問題帶領到更糟的地步。政府若仍欲維持此制度,在輔導金評選委員選聘方面,以現今做法而言,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之原則。因此可考慮聘請西方,特別是電影王國的美國民間電影團體,如製片協會、導演協會等專業機構,由其推選專業人為士擔任評選,初期其人數至少應佔全部評選名額之一半以上,直到公平、公正的評審制度建立後,再逐步轉化以國人為主之評選。
台灣電影產業步上今天的地步,不是政府不支持,也不是沒有有心參與電影的工作者,整個問題均是人謀不贓與專業能力不足產生的問題。事實上,電影產業不是沒有前途,只是我國電影產業沒能走上正途。

創造力99解析
視覺傳達設計系助理教授 李慧芳

筆者在本文中,嘗試整理與淺論截至公元1999年為止,以英語出版的論文對「創造力」的研究與了解。本文屬於評論類,目的在於以評論的方式,向中文(Mandarin)世界裡,藝術與設計相關領域的教育者,介紹西方在此方面的研究現況,以利教學參考;並提供相關研究者,進一步研究之參照與借鏡。研究的方法包括:論文資料之蒐集翻譯,圖示分析、表格化分類整理,與分項歸納性的初步討論。討論依創造力發揮的實際情境分項進行,內容包括:創造的產品、創造的主體、創造的過程與創造的環境。
結論的觀點是,面對西方學者的研究結果,需以開放的態度保持高度的尊重與質疑。本文綜合其論據摘要為:「創造力」,需要一定智力程度的主體,擁有高度的內在動機;使「全腦活動」整體極致運作;透過一定的生產過程,創造出環境中被認可的具有原創性與價值性的產品;是長期培養而非單純的短期刺激可以產生或發揮的。筆者以為,現實中創造的「環境」會與創造的「主體」、創造的「過程」和「產品」產生交互作用,而形成複雜的連動影響,也因此使得「創造力」的發揮與認定,具有其多變和難以預測的性質,與高度的個別差異性。因此需要未來更審慎的假設,配合周密的研究計劃,才或許有揭開謎底的一天。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