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中心 28學者展望教育前景
【本報訊】通識教育是學校總體教育的反映,加強通識教育的功能,對於建立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尤其是技職校院,對於專業的訓練要求更超出於一般的綜合大學,技職體系的學生,除了要具備專業能力外,如何能讓企業認同,畢業之後快速的融入社會,更須要加強實施全人的通識教育。為了強化技職校院之通識教育,由教育部技職司主辦,本校通識中心承辦之「強化技職校院通識教育深度座談會」11月20日展開,邀請到28位關心通識教育的學者進行研討,針對「如何強化通識教育之潛在課程及非正式課程」、「如何強化學生之學術基礎能力」、「如何強化通識教育之分類課程」等三大議題,共同為通識教育把脈。包括教育部技職司科長李彥儀、專員張佳琳、清華大學教授王俊秀、中山大學教授劉金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授林安梧、高雄第一科大教授孟昭昶等人均與會討論,進一步凝聚共識,共同展望通識教育的前景。
回顧台灣通識教育的軌跡,台灣通識教育學會於1993年正式成立後,即宣告了台灣高教通識教育時代的來臨,1997年先後由輔英技術學院、雲林科大與慈濟護專舉辦了兩次技職通識研討會,也啟動了「技職通識元年」,通識教育學會帶動了台灣的「通識教改運動」,漸次展開了反省與典範轉移。與會學者認為,藉由(全人花朵=專業花蕊+通識花瓣)的理念,為高教的受教者累積全人化的「人生資本」,才是高教在知識經濟時代中應扮演的角色,而放在中華文化的脈絡下,更可以將「通識」視為海峽兩岸三通之餘的「第四通」,成為技職校院共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