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合作 築夢踏實 蠟蚧開發計畫 蟲蟲新剋星

【本報訊】「粉蝨」及「蚜蟲」為現階段園藝作物重要害蟲,其中粉蝨更是名列入侵害蟲長期監測之重點害蟲,在短期作物、連續採收穫施設栽培之作物上,如何選擇安全用藥來防治這些關鍵害蟲,成了十分棘手的問題,因此發展替代方
案,成了當前重要的研究課題。
本校應用化學系教授兼理工學院院長曾耀銘,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化工博士,與本校應用化學系副教授,同時也是美國德州大學化學博士陳家鐘,共同參與「蠟蚧輪枝菌生物農藥開發計畫」,研發蠟蚧輪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商品化,替代傳統的殺蟲劑,供廣大農民防治惱人的粉蝨及蚜蟲,此研究案的成果,已獲得慧因生物科技公司的重視,計畫共同完成蠟蚧輪枝菌的商品開發,將為本校產學合作再添佳績。
曾耀銘博士表示,1978年斯里蘭卡及印度曾經利用蠟蚧輪枝菌,成功的防治咖啡綠軟蚧,1981年Hall實驗也證實蠟蚧輪枝菌可防治胡瓜之洋香瓜白粉病,1986年,Haper and Huang評估蠟蚧輪枝菌對害蟲之防治試驗,更發現該菌對4種蚜蟲、豌豆蚜、桃蚜、遷徙蚱蜢及擬獵椿象有病原性。由於蠟蚧輪枝菌對人畜無毒性,不污染環境,也不侵害益蟲和滿及粉蝨的天敵,甚至在使用量高的時候,也不會損害作物,還可與某些殺蟲劑、殺滿劑及殺劑菌同時使用,很適合開發商品。
在整體的研發團隊中,曾耀銘博士負責蠟蚧輪枝菌的發酵產程開發與最適化,並邀請應化系陳文正、劉炳嵐助理教授等協助參與研究,陳家鐘博士負責蠟蚧輪枝菌製劑配方之研製,同時,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生物藥劑系教授高穗生,負責本土蠟蚧輪枝菌資源之開發與產品規格研究,還有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應用毒理系教授王順成,則負責蠟蚧輪枝菌產品之安全評估與毒理資料之製備,最後將把技術轉移給民間廠進行商品化,目前已進駐本校創新育成中心的慧因生物科技公司總機理黃學馴先生表示,將向農委會暨本校爭取合作的機會,共同進行後續之商品開發。
陳家鐘博士表示,整個蠟蚧輪枝菌商品化製劑開發工作,已進行3年,第1年蒐集鑑定並篩選本土蠟蚧輪枝菌,進行發酵培養基之選擇試驗,確立固態及液態培養之發酵產程模式,並進行生物活性測驗;第2年利用RSM進行發酵培養基之最適化探討,並進行不同製劑配方之生物活性測試;第3年則完成製劑配方之研製,並完成產品套裝毒理資料及註冊登記資料之製備。
在本整合型研究案之後,陳家鐘博士認為,整合之應用性專案能幫助朝陽的學生,實際了解整個國際合作研究進行的情況,不但給予學生較完整且實用的學習機會,將來還能親自參與把技術轉移給民間廠商,將學術研究與技術應用相結合,同時也造福了作物遭受蟲害的廣大農民,確實是朝陽理工人應努力的方向之一。

蠟蚧研發有助台灣農業升級。

瀏覽數: